一個旋律,連續重覆又重覆,一共19次,就成為一首管弦樂曲------20世紀初法國印象派大師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布萊羅舞曲( Bolero)。
19次?不怕悶死人嗎?果真是藝高人膽大,拉威爾是配器的高手,曾經把一首比較簡單的樂曲:莫梭斯基( Modest Mussorsky)的鋼琴獨奏曲「圖畫展覽會」(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配成火花四射的大型樂曲 。
以下是Charles Dutoit指揮日本NHK交響樂團的演出。
第一段:
他用最簡單的一件樂器開始,旋律不斷重覆,然後把其他樂器一件一件的加上去,構成越來越豐富的音色,像織布一樣,織成一幅色彩斑爛的錦被。
樂器分三組:節奏、主旋律和伴奏,高潮時全體樂器轟鳴,嘎然而止,聽眾的神經也得到最大的滿足。
Bolero是他應當時一位芭蕾舞家Ida Rubinstein邀請而寫,作為表演配樂,並由一代名指揮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在1929年首演,旋即獲得極大成功(雖然作曲家一度認為指揮的節奏太快,二人鬧得很僵)。
第二段:
這首樂曲成為拉威爾的招牌名作,演出最頻密,也最受樂迷歡迎。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這首我是很喜歡的,尤其是一邊做重複的工作時我最愛聽。
回覆刪除在CD內說到,他是幻想乘著一gondola慢慢駛去熱鬧的派對中,所以是越近派對時聲音就越大。
在香港時聽過現場演奏,兩鼓手還被安排在交響樂團的前面,指揮的旁邊。難度也算高吧,因為要每段都大聲一點(雖然我也聽不出是否每段都大聲一點,總之是越來越大聲就是了!)
有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Death and the Maiden 的youtube link嗎?
回覆刪除好曲不厭百回聽!
回覆刪除不好意思,看兄文章時,職業病發作,看到錯別字!
linerak,
回覆刪除指揮怎樣控制漸響的程度,正是其功力所在。
風逝,
回覆刪除有!等我有空再為文介紹。
想馬上看,在Youtube用曲名一搜即有了。
例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qoamga8744
我記錯了「死神與少女」,配器者為馬勒。
馬勒改編舒伯特的「死神與少女」:
回覆刪除http://www.youtube.com/watch?v=I11cz-ZBszU
正到無倫!
Raymond,
回覆刪除能醫不自醫。
以前我做老編時,看別人的文章,個個錯字會站起來。自己寫的,時常「鬼遮眼」看不到。
請大家看到我的錯字時不吝指正!
Mike Oldfield - Tubular Bells - 1973 - Original
回覆刪除是現代版的"Bolero" 是電影"驅魔人"的配樂, 一個人玩全部樂器.
未聽過呢,謝介紹。
回覆刪除我也很喜歡此曲, 卻不知其來由.謝謝介紹.
回覆刪除希望能見到閣下介紹更多好樂曲.
Mike Oldfield 的 Portsmouth 又係同一旋律重複又重複又重複,但越來越豐富。
回覆刪除http://www.youtube.com/watch?v=ycuT9iFPAvo
Dan Hill 的 Sometimes when we touch 也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wTa-nuo4Qw
新加玻妹 Olivia Ong 翻唱的 Sometimes when we touch, 聽一段就好聽,但重複又沒有變化,聽多兩段就好鬼悶。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5vElCuBzvY
匿名,
回覆刪除這旋律很多人都熟悉,連粵語殘片都用來做背景音樂。
Guybrush Threepwood,
回覆刪除現代作曲家Philip Glass也慣常用不斷重覆的手法,不過用得太濫,我就不懂欣賞了。
外國和尚唸chant也很好聽。Naxos應有錄音。
回覆刪除現代音樂,我投降。
老兄有此愛好,我介紹你聽Archiv的一套兩張Venetian Vespers(威尼斯晚禱)。
回覆刪除我也喜歡聽「打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