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難得有幾個知道「朴朴齋」是甚麼了。
家父在1932年於廣東鄉下出世,幾年間,中國便開始八年抗戰,抵抗日本入侵;國難當前,他沒有機會入過正式的學校,但能夠看報紙識寫字,全靠讀那兩三年的「朴朴齋」。
「朴朴齋」是廣東俗語,就是「私塾」,通常只有一個老師,私人執教,一個人打點全部工作。以前進不了新式學校的孩子,朴朴齋是讀書的唯一機會。「齋」就是「書齋」,至於「朴朴」,是指當時的教學方法沒有甚麼規範,有些馬虎的老師不詳解課文,只要求學童背誦爛熟;有背不出的,老師會用戒尺在頭上「朴」(粵語「敲」的意思)下去,作為懲罰,所以叫「朴朴齋」。
這樣的教學法,現在當然視為落後和不人道的了;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也有身教言教並重的的好老師的。
讀「朴朴齋」,用的是甚麼課本?現在難得一見。
我整理家中舊物,翻出父親六十多年前用過,給我帶了來澳洲的讀本,現在讓大家開開眼界:
都是線裝書,是當時上海名店的出品哩。
這是唐詩三百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當時老師每教一課,會先替學生用珠砂筆點句的,如上。
也有「歷史」,一本書便概述中國五千年的變遷,由當時的學者編寫。你看,連現代史都講到了,包括袁世凱稱帝,北伐戰爭......算是相當前衛。
還有「尺牘」,是教人寫信的範本,「會寫信」是以前的父母送孩子去讀書的一大期望。以上這封書信所用的文言文,今日的大學中文系畢業生都未必寫得出。學子背熟之後,寫起信來自然似模似樣。這篇課文以時事為題,反映出作者的確是有心人,富於時代觸覺,令人敬佩。
說來好笑,父親那時讀的「朴朴齋」,擔任的老師是他的一個年紀比他大,但仍是妙齡少女的遠房表外甥女,私下要叫父親做「表舅父」的。她在香港讀新式中學,畢業後回鄉下任教,也許就是選用這些較進步的教材的原因吧。
這位年輕的老師名叫陸潔珍,戰後定居香港,和我們一家一直有聯絡。她在香港再讀正式的師範學院,終生獻身教育,退休時是九龍「李鄭屋村官立小學」的副校長。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