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以前怎樣聽音樂

現在聽音樂很方便,坐定定時用家中的音響(也越來越少了),或者用電腦streaming來聽,在外面就用手機插耳筒或藍牙喇叭。才不過幾年的時間,連MP3播放器/iPod 也式微了。

50/60年代初期,一般人家有一個手提或座地的黑膠唱片唱機已經不簡單。想聽歌?只有靠收音機,電台播甚麼就聽甚麼,想聽自己喜歡的那首歌,寫信去「點唱」啦!

有哪一首歌積聚了若干聽眾的點唱要求,電台才會在點唱節目之中播一次,播放之前,DJ會讀一大串「陳大文點給王瑪莉小姐收聽,祝佢青春常駐....志雄點畀國強聽,希望佢留意歌詞,並祝蜜運成功......」的點唱訊息,好老土。


那時有錄音機,不過都是開卷磁帶式,又貴又不方便;60年代中期,日本研發出卡式錄音機,初初面世時200港元左右,插卡式入去就可以聽,不用把錄音帶繞來去,真正把個人聽歌推上高潮。

日本人設計頭腦很醒,很快就把卡式錄音機和收音機二神同體,這一下天翻地覆,聽眾可以在電台節目中錄歌,不用買唱片了!但是可恨的俞琤、樂仕、林珊珊等新一代DJ,打破以前港台「空中小郵差」或商台「一曲寄心聲」的傳統、 喜歡在歌曲的頭15秒插科打諢講廢話,正一係度搞亂檔,以後再錄播音帶時都要忍受一大堆垃圾。

那時街頭巷尾有一些小唱片店,幫客人把黑膠唱片錄在卡式帶上,一餅帶90分鐘,可以錄兩隻唱片,收費幾元一餅。這當然是侵犯版權的行為,政府海關和警方,經常出動檢控。

廠家推出收音/唱片/錄音三合一唱機,單聲道發展成「身歷聲」 Stereo,是一般樂迷的夢想名器,認為節衣縮食買一部,可以一世無憂,錄收音機廣播或向朋友借碟,自己製造錄音帶永遠保存,今次無死啦。科技進步,跟著就是「雙卡式」錄音機,方便用家「帶過帶」,有些更可以「高速過帶」,side A side B 一次搞定,只需少過Play一面的一半時間。

Sony 在70年代尾研製出Walkman,體型袖珍得像卡式帶的尺碼,只是厚一點,可以放在口袋之中隨身聽。同時研製出很HiFi的微型耳筒,可以震耳欲聾,低音重得像聽12吋低音喇叭的感受,於是乎個人音響再創高峰。

80年代,CD面世,初時人人以為是不怕震動跳線、不怕刮花、高度HiFi的尖端產品(其實不然),而聲音的確比卡式帶高出不止一兩級。Sony等日本廠家,隨即發展 Discman取代Walkman。

到了90年代,個人電腦開始盛行,民用的電腦CD 燒錄機一出,不得了,可以100%傳真的無限次複製(不像磁帶錄音會有失真,以前吾輩窮鬼常做的「抄上抄」,到第二三代便走晒樣)。視乎您的電腦速度,如果夠勁的,開始燒錄時去廁所小個便,回來已經燒好一隻,比之以前錄一盒卡式帶,音樂長45分鐘就要用45分鐘,仿如南柯一夢。

跟著來的,當然是互聯網了,網站分享下載,無窮無盡的音樂來源,不合法的和合法下載的都有,只嘆自己不夠時間聽!

。。。。。。。。

*倘有留言未能即時上板,是自動過濾去了spam之故,諸君稍安無躁,版主每日檢查幾次,一有發現便會救回*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46 則留言:

  1. 梁兄:
    我以前跟現在聴音樂都沒有分別,點方便都係要用耳仔,不過現在就要將VOLUME調高啲,你明啦,已經登咗陸啦,唔好意思,搞吓你!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第一份工做高級音響,老闆Albert陳先生耳朵很靈,器材好聲不好聲,逃不過他的判斷。
      但是他當年已經66歲,人老了,接收最高和最低音頻率的能力逐漸退化。
      當時高級卡式錄音機有所謂「杜比系統」(我們代理最貴的 Nakamichi),抑制磁帶的hiss聲,我們年青人一聽就知道有冇開,但是他就聽不出,要俯身看指示燈。

      刪除
  2. 小弟到今天仍懷念六七十年代,香港各家電台的音樂節目!陳浩才、李斯曼、陳韻文、梁寶耳、朱雅文、簡而清等廠節目主持人,教識了小弟聽音樂。
    說真的,我絕不喜歡俞琤年代的商業電台!
    我也有翻錄電台的音樂節目,錄了很多盒。其後,有多餘錢買正版的古典音樂盒帶及CD後,那批錄電台音樂節目的盒帶就陸續放棄了!數百盒正版古典音樂盒帶,錄音機壞了後,也無法留下來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時我還年紀小,只是聽嘈喧巴閉的流行曲,
      覺得陳浩才和陳韻文選播的音樂好悶。
      要等到讀大學之後,才開竅聽古典和爵士。

      刪除
  3. 以前靚仔時,中午食完飯一定上啲音響陳列室打躉,得兩個字,睇同埋聴,已經很滿足,我有個客,老豆以前係上海大有錢佬,太子爺做棉紗買賣,有啲錢搞隻歐洲喇叭代理,蝕到扒晒,但佢話好有滿足感!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不是代理Bozak喇叭的王先生?
      我上去聽過嘢。

      刪除
    2. 大肥佬!人都好有義氣!

      刪除
    3. 是 Benjamin Wang。
      中環租一個很細的單位作陳列室,
      放一對比衣櫃還要大的Bozak喇叭,每個有十幾隻單元。
      香港人的客廳根本沒有幾個放得下,
      兩夫妻看店,不知道賣出過幾件

      刪除
    4. 有一段江湖恩怨。
      我做的公司的中環分行有個師兄,當時在音響雜誌寫發燒文章,
      都幾出名下,雖是用筆名,人人都知道是他。
      有篇文彈王先生,被佢發律師信威脅要控告們公司毀謗,
      老闆叫那師兄過來,省了他一頓,他之後少寫了很多,後來事件不了了之。

      刪除
    5. 對了,超級發燒友,當年知道我弟弟入咗醫院仲揾啲專科去探佢比意見,唔係咁深交,有咁嘅行為的確難得。

      刪除
    6. 主要係啲太子爺皮氣,唔受得氣,上海佬海派,又唔係幾好老皮。

      刪除
  4. 記得跟同學睇機, 有甚麼8聲道, 完全唔懂. 仲去鴨寮街買電子零件, 畫圖, 砌收音機. 幾有趣!

    回覆刪除
    回覆
    1. 鴨記是我每次回香港必到之地。

      刪除
    2. 有間信興酒樓, 好草根, 好似以前上海街"一定好"個種, 有較傳統嘅點心, 如鵪鶉蛋燒賣, 衛生麻麻. 想懷舊可以一試. 位置桂林街與鴨寮街交界, 近海個邊.

      刪除
    3. 深水埗很多好嘢食。

      刪除
  5. 標準卡式帶出現前短時間出現過一種大卡式帶,只可播不能錄的,多數安裝在汽車,大約兩三年就淘汰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記得,循環播放永不停止的。

      刪除
  6. 1997年要求個仔為公司寫 program, 代價是 CD燒錄機一部, 記得當時A$799, 現在 A$15有交易!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正是這樣。
      1G硬碟初時售750澳元一隻,現在是1000G(1T)售價100元樓下。
      我第一隻USB Drive, 256MB,100元,現在是8G,8元

      刪除
    2. 我隻 (水尾)有牌子CD燒錄機,當年都要港紙 $1600 左近。現在的 DVD+CD 燒錄機,已是港紙$300 有找。證明是投資失敗之作。唯有好好保存佢,希望有日可以當古董出售。(一笑)

      刪除
    3. 我的兩部Marantz CD,一部Meridian,一部Yamaha,都超過25年,仍然在服役中。

      刪除
    4. 現在的DVD機,平是平,不出兩三年,便會突然死亡。

      刪除
    5. 剛退役了二十多年的 Denon receiver, 非關損壞老化,而是背板插位不能連接新一代 hdmi, digital optical cable 等。歲月不饒機。

      刪除
    6. 我六年前買的頂級先鋒AV Receiver有HDMI,但只得兩個,不夠用,現在平價的也有四個了。

      刪除
    7. 小弟也用2007年的VSX1016THX非先鋒的頂級,夠用趕及套配那時剛買的52吋MITSUBISHI DLP 1080p的電視,那時候1080 HD 的薄TV未成熟LCD都要$2,000,DLP只$1,300到現在仍然非常好狀態,唔捨得換,未坏過,燈膽換過幾只,第一次用原廠免費的$400一個 現在OEM的只需$25 ,其實DLP睇1080HD未必差,最好的電影院都係用這系統。

      刪除
  7. 以前怎樣聽音樂 ?? 人家屋企或舖頭放大個喇叭,咪有免費嘢聽囉。從前幾 (十) 家人一齊聽音樂,(比起依家,) 重極之環係添! (一大笑 !)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最初是家中無收音機,去涼茶鋪聽。

      刪除
    2. Sorry,"環係" 應該是 "環保" !

      刪除
  8. 當年原子粒收音機打入香港時,有能力買下一部既係咁帶住周圍走,簡直就有如現今揸咗隻名牌Hermès咁款。

    家父最少買過兩部菲利浦膽機收音機,一部捲帶式錄音機,話就話可以攞住四圍去個種,不過咁重,未攪!

    HiFi印象中好似買過兩部,但後來束之高閣後剩低啲黑膠唱片唔知家父如何處理。

    兒時聽電台音樂節商台較多,粵曲、跳舞粵曲、時代曲、歐西流行曲等等;讀初中時因失眠,當時只有港台Uncle Ray既音樂節目去到零晨兩點,所以開始喜歡聽爵士樂,另外好鍾意聽港台由余福昂同陳綺蘿主持既'愛曲夜眠遲',同一節目但唔係佢兩位我唔聽,事關余、陳揀既歌多啱我心水,個時唔聽商台兼個班新DJ,因為淨得個噪字同要忍受廣告。

    '8/90年代逢星期六下晝1:00開始聽港台第五台既戲曲天地。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家的第一部收音機,也是飛利浦膽機,約在1959年,當時要幾十元,等於一個月的房租,家母還埋怨家父花錢太兇。

      刪除
  9. 以前信和及荷里活商場是錄歌熱點。 一睇到音樂榜新歌,就走去那裡搵人錄滿一盒九十分鐘的帶,因為那些歌有remix or re-remix 加長板, 六十分鐘帶唔喉。 後期信和更有人賣自己remix板本,瘋狂時期由顧客自己擇特別效果加入歌裡面。 由於「錄」歌價錢平, 好多人都會試下聽一些陌生歌手或樂隊, 咁算唔算有助推廣新歌手 ? 哈。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資料,我都不知道,因為那時已經過了我聽流行曲的年代了。

      刪除
  10. 請問愛曲夜眠遲和夜夜此時聽是甚麼電台和年份的節目?
    據聞DJ在歌曲頭十秒說話是受電台指令,目的正是防止聽衆錄音。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夜夜此時聽」是單元社會喜劇,不是音樂節目,60年代後期的香港電台製作,主角是尹多明和張雪麗。
      「愛曲夜眠遲」也是香港電台的,應該是70年代末吧,主持轉過很多人,我只記得一個劉群彰。

      刪除
  11. 夜夜此時聽,香港電台六十年代下旬[?]的廣播劇節目,在晚上播出!

    DJ在歌曲前十多秒說話,也不能防止聽眾錄音。電台及或唱片公司如此規定的目的,應是阻止有人將錄自電台的歌曲製成錄音帶等方式出售!

    回覆刪除
  12. 謝謝Chris 兄和David兄解答!

    回覆刪除
  13. MP3播放器/iPod 沒有式微,還轉到更高層次,現在隨身聽市場很大,一套耳機、播放器加耳擴萬多兩萬港元很普遍。

    回覆刪除
    回覆
    1. 無錯。
      高級的更高級,整體銷量則急劇縮水,
      看iPod和那些唇膏形的MP3 Player ,沒有幾多人新買就知道。
      像歷史中的黑膠唱盤和CD唱機。

      刪除
  14. 我仍然買 CD , 因為 CD 係最好聲
    電腦早已安裝 Creative 的 Sound Amplifier 改善音質
    不過無位擺 5.1

    回覆刪除
  15. Alan 兄,CD 應該只有STEREO,模擬5.1效果就是模擬的效果無5.1的聲感,SONY曾經開拓左5聲道CD,呌SUPER AUDIO CD 幾年後就結束了,主要係無人陪你玩,現在市面SACD 不多,我都無沒有追下去,我自己都買咗部SACD機,但聴CD都很好,想聴多聲道我就喜歡買DVD或BLURAY,好多碟效果都泊得住純CD。

    回覆刪除
    回覆
    1. PINK FLOYD 的 Dark side of the moon CD 賣$12, 而5.1 SACD 則賣$80,真正5.1效果。

      刪除
  16. 用新科技音響聽老歌,效果會更好抑或無種個種獨特質樸懷舊味,唔知各位意見如何呢!

    就以下列老歌為例:

    1934年 Al Bowlly 嘅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GKfjYVs20

    Enjoy!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些陳年錄音,新科技的規格足以百分百重播其原音。
      不過有人畫蛇添足,特別要去除唱片炒豆噪音,或製造假身歷聲效果,就會引起新不如舊的感覺。

      刪除
    2. 百年前名歌唱家的舊錄音,翻成CD,很好聽!炒豆聲,小弟並不介意!

      刪除
  17. 李小姐下午1:03

    我記得《空中小郵差》的主持有鍾偉明、張雪麗、梅梓、源家祥、陳怡等等,曾寫信點唱給外婆慶生祝壽,幸運地被張雪麗抽中讀出。現在想來十分老土,但也是很開心的回憶。

    回覆刪除
    回覆
    1. 記得是星期一至五,每日不同主持; 還有呂啟文。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