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黐線!(舊式粵語趣談)

現在很多網友仍在用的,不過有些寫了「癡線」,是不明其正字,寫錯了。

黐線」一詞,起源於60年代的香港。那時電話開始進入普通人的家庭,當然不是現在的數碼化,雖然不像更早之前需要接線生,已經由自動的機樓接駁,還是相當原始,常常會失靈

有時明明是撥對了號碼,卻打了給另一個號碼,這就是「黐線」了。當時整個香港電話線路不足,未能趕上需求,你想快些有得用的話,可以選擇和另一用戶合用一個號碼,名為「姊妹線」,收費更平一點,壞處是同一時間只可以一方用電話;另一家拿起話筒,只是聽到他們的談話而自己沒法用。有時失靈就兩家都沒法打出,只可以兩家人互相講話,名符其實是「黐線」啦。


慢慢的, 香港人就用「黐線!」來形容不正常、怪誕的行為,或指精神病、發神經的人,如「黐線佬」、「黐線婆」了。

隨著有些市井之徒加上男性器官助語詞,「黐線」變成「黐鳩線」。

「鳩」和「膠」發音相近,有人讀歪一點,講了「黐膠線」,似乎沒有那麼粗野。後來更發展成「黐膠花」,出現在日常的談話之中。

另一說,「黐線」是指人腦裡的神經線黐在一起,使其人行為不正常,但這個只是世人想當然耳,醫學上並無實據。

「黐線」這個俚語,又變成「黐筋」,再變成加重語氣的「黐孖筋」。

前文:50年前的香港電話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 則留言:

  1. 原來係咁。 Thank you, Chris.

    Rosa

    回覆刪除
  2. Rosa,
    哈哈,不用客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