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4日 星期六

葬禮

人人都會老,老了就會死,這是不變的定律。

小時候,跟著父母到殯儀館去,只覺得中國式的葬禮古靈精怪、吵吵鬧鬧、紛亂不堪。尼姑道士唸經作法之餘,有些還會開幾台麻將,讓來弔唁、有心守夜的人「解悶」呢,現在想起來,真是荒天下之大謬!

小孩子不懂得生死的道理,如果死去的是遠房年長的親戚,更不感到一絲的悲傷,直至自己慢慢長大,有些關係密切的人去世,才開始懂一點點。尤其是和自己年紀相若的朋友早死,好像我唸中二時聽到有個小學同學「病死」了,更是震撼不已,促使我嚴肅地思想生死這個問題。

葬禮搞出甚麼花樣,到底死去的人知道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他?天曉得。我看還是安慰在生之人的成份居多吧。

小時候香港人口較少,我見過有人在家搞很鋪張的葬禮,連搞多天,築起大花牌,還封了半條馬路,有出殯遊行的儀仗隊。現在香港式的葬禮簡化了,大致上是在殯儀館搞足一晚,第二天親友再來,送遺體到墳場或火葬場。

在澳洲參加過幾次葬禮,用與不用宗教儀式的,我都到過;給我的印象是比較簡單、克制、寧靜和乾淨。殯儀館到處都有,不像香港集中在三兩個地點,外形只像一家Motel,並不令人感到不安,緊貼的附近也有一般的住宅,沒甚麼顧忌。

葬禮多數在日間,由頭到尾約二小時便完,華人則會循舊例,在餐館設酒席招待親友(是解「慰」酒還是解「穢」酒?考起我)葬禮或由宗教人士主持,例行有講道或說法時間,以安慰生人;多數會有至親友好出來講講話,談一下去世者的生平和讚揚一下貢獻,氣氛一般都是比較平和,沒有傳統華人喪禮那些大哭大鬧場面。

殯儀館行業大多是家族經營,代代相傳,號稱超過百年歷史的有好幾間。甚麼工作都要有人做,殯儀館也許是具厭惡性的服務行業,也許是唯一不需要「笑臉迎客」的行業了。

因著以前工作的需要,我也曾採訪過一家在我的報紙上刊登廣告的殯儀館。接待我的,是館主及其太太;他們夫妻檔經營,講話陰聲細氣,雖然婉轉周到,但完全沒有感情,令人體溫驟降幾度,有一種詭異的感覺。

他們還帶我參觀館內的「棺材陳列室」,由經濟級介紹到超級豪華級呢。我雖然不信教也不怕鬼,還是覺得不大comfortable,當日上午做完採訪工作馬上開溜。

中午我大吃一頓豐富的午餐,提醒自己能夠活著是多麼的美好。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