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看起來真怪,有好奇心的就讀下去吧。
朋友之中,有不少是追上時代,注重飲食健康的,略說一下其「代表作」如下:
1. 買回來的青菜,要先浸水,再洗幾遍才下鍋炒,怕它有沙泥和農藥。有些人更會在浸水內加醋,加Amway洗潔精。
2. 用低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上等橄欖油,花生油和Sunflower Seed或Canola油都未夠好,道理一大堆。
3. 食物儘量買「有機種值」或「有機飼養」的,貴一點也值得。
4. 食糖一定是黃色的Raw Sugar,白糖的漂白過的,無益。
5. 食鹽要岩鹽、海鹽,岩鹽要粗粒的,如果買幼鹽就一定是標明沒有加化學物質的。據說,這等物質,是幫助鹽從瓶內灑出來時更為暢順。
6. 豉油買最靚的,低價豉油高鹽、含味精、防腐劑。
7. 家中的水喉加裝濾水器,隔絕自來水中的氯、雜質和重金屬。水不可長煲,會變質。
等等,等等。
但是人是不能天天都在家自己做飯的,上班人士每天帶飯、三文治的很少,偶爾也要和同事上上酒樓午膳,下班後,除非謝絕一切應酬,幾天一次社交飯局不能避免。
上館子吃飯,問題可大了。那裡的食物,可以說得是與上述的健康措施背道而馳的:
1. 餐館那裡有這麼週到浸菜和洗菜?有些是用菜販號稱「洗過」的菜,餐館根本不洗,有些是在一大桶水裡「揚」幾下便算。
2. 餐館要減輕成本,用的是廉價油,號稱用健康「菜油」的,也不過是多種合成的「植物油」,很便宜、大大桶。我到過朋友親戚開的大餐館廚房參觀,但見貨架上一大疊包裝好,像磚頭一樣的固體Palm Oil,師傅拿一塊,拆去包裝,扔下鑊中燒溶來用。Palm Oil的壞處,你自己上網check 一下。
3. 有機食物?食懵你呀!幾錢?
4. 一定是最廉價的白糖,大包大包的入貨。
5. 一定是最廉價的幼鹽,大包大包的入貨。
6. 一定是最廉價的豉油,大膠桶裝的。
7. 濾水器?你可想得美。澳洲的餐館,要茶會給你長期煲著的沸水,如果你要冰水,大多是未煲過的天然水喉水!
你說,注重健康的人上餐館吃飯,是不是「幾日道行一朝喪」?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28日 星期三
Buy Australian
澳洲有個組織,我想是受到政府資助的,專門宣傳叫人BUY AUSTRALIAN。
這個字眼言簡意賅之至,英文程度不夠的,還以為有誰要「買起」澳洲人。
其實BUY AUSTRALIAN也者,「愛祖國,用國貨」的老調重彈而已。想不到中國在振興經濟時期的口號,今日會在澳洲復活!政府希望澳洲人民多買澳洲出品,少買外國進口貨品,從而減低入超,創造本地工人就業機會。這個口號冠冕堂皇之極,但其實充滿矛盾。我非經濟專家,只是就一般常識,提出幾點個人的疑惑。
看來這個算盤打得挺響,澳洲人買澳洲貨不買外國貨,另一方面大力擴充澳洲貨的出口機會,開闢海外市場,入口/出口此消彼長之際,經濟復甦可期。
古語有云:「推己及人」。如果這個道理是對的,每個國家都理應或已經遵行──矛盾正在此──人人都買「國貨」,那麼印尼人買印尼貨、泰國人買泰國貨,澳洲貨有外國人買才怪呢,還談甚麼出口創匯?澳洲人總不能說「我們硬是不買外國貨,可是外國人就要多買澳洲貨」罷?
外國貨在澳洲這麼吃香,理由就是簡單不過──「價廉」,「物美」。當然澳洲貨的質素也相當不錯的,可是價格總貴了一大截,請問讀者會怎樣選擇!澳洲貨賣得貴,有一大堆的理由:工人工資高/福利好、澳洲市場小/生產數量不夠大、澳洲土地遼闊/運輸費用高、溢利稅重......但是升斗人民普遍喊窮,購買力弱,自然是挑便宜貨來買。
在富裕的社會自是不同,越是昂貴的名牌就越多人趨之若鶩,廠商甚至以「昂貴」為銷售意念。香港就曾經出現過這樣的廣告:「B & O 牌電視機,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貴的電視機。」
最令人迷惑的是:日本汽車牌子如Toyota和Mitsubishi在澳洲設廠造車,註明是Made in Australia;到底商家賺了消費者的錢,是否回流日本大老闆的口袋裏?
幾許澳洲老牌電器Black and Decker,Kambrook又怎會是 Made in China?它們是澳洲貨不算?它們是創造了中國工人還是澳洲工人的就業機會?
說到底,我還是希望澳洲會有那樣的一天:人民富裕,崇尚名牌,不貴的不買!那時還用提倡甚麼勞什子的「用國貨」?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這個字眼言簡意賅之至,英文程度不夠的,還以為有誰要「買起」澳洲人。
其實BUY AUSTRALIAN也者,「愛祖國,用國貨」的老調重彈而已。想不到中國在振興經濟時期的口號,今日會在澳洲復活!政府希望澳洲人民多買澳洲出品,少買外國進口貨品,從而減低入超,創造本地工人就業機會。這個口號冠冕堂皇之極,但其實充滿矛盾。我非經濟專家,只是就一般常識,提出幾點個人的疑惑。
看來這個算盤打得挺響,澳洲人買澳洲貨不買外國貨,另一方面大力擴充澳洲貨的出口機會,開闢海外市場,入口/出口此消彼長之際,經濟復甦可期。
古語有云:「推己及人」。如果這個道理是對的,每個國家都理應或已經遵行──矛盾正在此──人人都買「國貨」,那麼印尼人買印尼貨、泰國人買泰國貨,澳洲貨有外國人買才怪呢,還談甚麼出口創匯?澳洲人總不能說「我們硬是不買外國貨,可是外國人就要多買澳洲貨」罷?
外國貨在澳洲這麼吃香,理由就是簡單不過──「價廉」,「物美」。當然澳洲貨的質素也相當不錯的,可是價格總貴了一大截,請問讀者會怎樣選擇!澳洲貨賣得貴,有一大堆的理由:工人工資高/福利好、澳洲市場小/生產數量不夠大、澳洲土地遼闊/運輸費用高、溢利稅重......但是升斗人民普遍喊窮,購買力弱,自然是挑便宜貨來買。
在富裕的社會自是不同,越是昂貴的名牌就越多人趨之若鶩,廠商甚至以「昂貴」為銷售意念。香港就曾經出現過這樣的廣告:「B & O 牌電視機,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貴的電視機。」
最令人迷惑的是:日本汽車牌子如Toyota和Mitsubishi在澳洲設廠造車,註明是Made in Australia;到底商家賺了消費者的錢,是否回流日本大老闆的口袋裏?
幾許澳洲老牌電器Black and Decker,Kambrook又怎會是 Made in China?它們是澳洲貨不算?它們是創造了中國工人還是澳洲工人的就業機會?
說到底,我還是希望澳洲會有那樣的一天:人民富裕,崇尚名牌,不貴的不買!那時還用提倡甚麼勞什子的「用國貨」?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27日 星期二
我愛小三針
近來博友Alan談女人戴 Rolex Submariner,Miranda談她心愛的Cartier。我也來助助興,談談玩手錶。
我收藏的手錶不多,只有十多隻,除了一隻Tag Heuer Titanium游水錶,全部都是機械錶。
現在的手錶,時針、分針、秒針三支同樣以錶面的中心為軸心,而秒針「自立門戶」的「小三針」格局,是較早的設計。例如以下的一隻Omega 的50年代鋼錶。
大家如果看30-40年代堪富利寶加演的黑社會片,會看到他喜歡戴長方形的Rolex Prince「小三針」錶,現在成為收藏家的寵兒。
我特別喜歡「小三針」,欣賞它的古拙趣致。
笑話:謀殺
有一對年輕夫婦很恩愛,每天晚上都要做愛。
老婆患了盲腸炎,進醫院動手術,老公來接她出院時,醫生囑咐一定要多休息,避免任何劇烈動作。
老公已經餓了幾天,很擔憂的問:「做愛可以嗎?」
醫生說:「一個星期內都不可以。」
老婆說:「如果做的話會有危險嗎?」
醫生覺得這兩個人真煩,於是扮嚴肅的說:「是!會死的….這樣吧,兩個人分房睡,那就不會想起這些事了。」
夫婦兩人回家依照醫生所言分房睡,頭兩晚勉強捱過去了。
到了第三晚,兩人都分別在自己的房間裡慾火焚身睡不著,到了半夜,老公實在忍不住了,心想已經三天了,做一次半次應該沒事吧,於是摸黑下床,開門出房,竟然和老婆在客廳碰個正著。
「妳出來做甚麼?」
「你呢?」
「我是來謀殺妳的。」
「那太好了,我是來找死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老婆患了盲腸炎,進醫院動手術,老公來接她出院時,醫生囑咐一定要多休息,避免任何劇烈動作。
老公已經餓了幾天,很擔憂的問:「做愛可以嗎?」
醫生說:「一個星期內都不可以。」
老婆說:「如果做的話會有危險嗎?」
醫生覺得這兩個人真煩,於是扮嚴肅的說:「是!會死的….這樣吧,兩個人分房睡,那就不會想起這些事了。」
夫婦兩人回家依照醫生所言分房睡,頭兩晚勉強捱過去了。
到了第三晚,兩人都分別在自己的房間裡慾火焚身睡不著,到了半夜,老公實在忍不住了,心想已經三天了,做一次半次應該沒事吧,於是摸黑下床,開門出房,竟然和老婆在客廳碰個正著。
「妳出來做甚麼?」
「你呢?」
「我是來謀殺妳的。」
「那太好了,我是來找死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音樂問卷
中了Alan音樂問卷的Tag,
答案如下:
1. 你現在正在聽什麼?
蔡幸娟的「真情」CD。
2. 哪一首歌會讓你感傷?
Albinoni的 Adagio。
3. 世界上最討人厭的歌是哪一首?
所有的Rap。
4. 你長年以來最喜歡的樂團?
日本女鋼琴家西村由紀江的樂團。
5. 你最近新發現的團體是哪一個?
中國的「夢之旅」三人合唱組合。
6. 最棒的女聲是誰?
劉韻。
7. 最棒的男聲是誰?
Frank Sinatra。
8. 你最常聽的是什麼類型?
Classical, Jazz, 40-80年代中文歌。
9. 你會聽什麼振奮精神?
Louis Armstrong的喇叭。
10. 你會聽什麼平靜下來?
馬勒的第四交響樂,最後一個「天堂之聲」樂章。
11. 你看的最近一場演唱會是那個?
在Brisbane大會堂的一場午間(免費)音樂會。
12. 你現在最常聽的團?
西村由紀江的樂團。
13. 最討厭的團?
Punk和Heavy Metal樂隊。
14. 會讓你沉思的歌是哪一首?
馬勒第二「復活」交響樂的女聲合唱一段。
15. 你認為全世界都應該跟你一樣很愛的樂團是?
The Beatles。
16. 最酷的音樂錄影帶是?
沒研究,不看MTV的。
17. 你會在臥室放什麼音樂來助性?
不答。
18. 你會玩樂器嗎?
玩過口琴、結他、小提琴、洞簫、二胡、笛子,沒一樣玩得成器。唱K就相當不錯,可以上台演唱。
19. 曾經在演唱會的人群上玩過人體衝浪(mosh pit)嗎?
我不聽演唱會的。
20. 你待過樂團嗎?
西村由紀江來香港時,曾有衝動去機場看她,結果沒有去。
21. 有跟音樂人約會過嗎?
無。
22. 你會希望自己成為音樂人嗎?
沒有。
23. 就你所知最棒的小女生團是哪個?
不知道。
24. 你最近一次在廣播/CD…等上所聽到的歌是?
記不得了。
25. 你對古典音樂有什麼想法?
古典音樂是文明的精華和寶藏,不聽是大損失,但是創作方面已經式微了。
26. 你對鄉村音樂有什麼想法?
只聽樂隊演奏,討厭唱的鄉村音樂。
27. 你對死亡金屬有什麼想法?
不懂。
28. 最近一個你看過的大團演唱會是?
台灣來的交響樂團。
29. 你是groupie嗎?
是組織樂隊吧,中學時玩過。
30. 你會聽用外國語言唱的音樂嗎?
聽很多日文、西班牙的歌的。
31. 你最想搞哪一位有名的音樂人?
點搞法?
32. 最糟的演唱會回憶?
我不聽演唱會的。
33. 最好笑的演唱會回憶?
我不聽演唱會的。
34. 最悲傷的演唱會回憶?
我不聽演唱會的。
35. 你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本地團體是?
是指流行樂隊吧?The Topnotes(1960's,Christine Samson主唱的,相信很少人記得)。
36. 如果你能變成一種樂器,你會想變成什麼?
Gretsch 的Country Gentleman爵士電結他。。
37. 你會聽廣播嗎?
不只會聽,我做過DJ,是有澳洲牌照的混音台控制師。
37. 你看音樂頻道嗎?
不會。
38. 你會跟隨排行榜,如前40名嗎?
中學之後,Never。
39. 你曾遇過任何音樂人嗎?
廿多年前,和廣東音樂大師王粵生,在香港的「萬成」相機店相遇。
近年在澳洲,曾經和指揮家湯沐海聯合主持馬勒音樂研討會。
40. 你的朋友/親戚…等有人是音樂人嗎?
有。
41. 能描述你目前心情的歌是?
Live for Life(1943年Charles Trenet法文歌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的英文版)
42. 能描述你的生活的歌是?
許冠傑的「半斤八兩」。
43. 你能說出你所聽的團的團員名字嗎?
我喜歡的樂隊,一定知道,連他們玩甚麼牌子的結他都記得。
44. 一位音樂人的外貌會在你所聽的音樂裡,佔有重要的地位嗎?
不夠靚無所謂,但不要「樣衰」。
45. 你最想與哪位音樂人結婚?
小林幸子。
46. 最喜歡的電影原聲帶是?
West Side Story。
47. 你會穿樂團T恤嗎?
Never。
48. 承上題。你對穿樂團衣的人有何感想?
擁躉心態。
49. 你覺得自己屬於哪種音樂的次文化?
不懂何謂「次文化」。
50. 現在哪一首歌在你腦中迴響?
Edith Piaf的 Milord。
51. 你會在洗澡時唱歌嗎?
不會。
52. 承上題。如果有的話,為什麼?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沒有?
一定要唱架咩?
53. 你會選擇跟音樂人結婚,或是自己當一位音樂人?
不會!
54. 你的伴侶的音樂品味對你有多重要呢?
非常重要!
55. 若Hanson(唱”Mmmbop”的那個團)搬到你家隔壁,你會上前去自我介紹,還是準備去痛扁他們?
乜誰黎架?如果嘈的話就報警。
56. 性、毒品和搖滾樂,你喜歡哪個?
都不喜歡。
57. 你在煮飯時會聽音樂嗎?
會。
58. 你會在廁所唱歌嗎?
不會。
問題太多,省了Tag人累街坊,那位博友喜歡就自動接Tag 吧。
答案如下:
1. 你現在正在聽什麼?
蔡幸娟的「真情」CD。
2. 哪一首歌會讓你感傷?
Albinoni的 Adagio。
3. 世界上最討人厭的歌是哪一首?
所有的Rap。
4. 你長年以來最喜歡的樂團?
日本女鋼琴家西村由紀江的樂團。
5. 你最近新發現的團體是哪一個?
中國的「夢之旅」三人合唱組合。
6. 最棒的女聲是誰?
劉韻。
7. 最棒的男聲是誰?
Frank Sinatra。
8. 你最常聽的是什麼類型?
Classical, Jazz, 40-80年代中文歌。
9. 你會聽什麼振奮精神?
Louis Armstrong的喇叭。
10. 你會聽什麼平靜下來?
馬勒的第四交響樂,最後一個「天堂之聲」樂章。
11. 你看的最近一場演唱會是那個?
在Brisbane大會堂的一場午間(免費)音樂會。
12. 你現在最常聽的團?
西村由紀江的樂團。
13. 最討厭的團?
Punk和Heavy Metal樂隊。
14. 會讓你沉思的歌是哪一首?
馬勒第二「復活」交響樂的女聲合唱一段。
15. 你認為全世界都應該跟你一樣很愛的樂團是?
The Beatles。
16. 最酷的音樂錄影帶是?
沒研究,不看MTV的。
17. 你會在臥室放什麼音樂來助性?
不答。
18. 你會玩樂器嗎?
玩過口琴、結他、小提琴、洞簫、二胡、笛子,沒一樣玩得成器。唱K就相當不錯,可以上台演唱。
19. 曾經在演唱會的人群上玩過人體衝浪(mosh pit)嗎?
我不聽演唱會的。
20. 你待過樂團嗎?
西村由紀江來香港時,曾有衝動去機場看她,結果沒有去。
21. 有跟音樂人約會過嗎?
無。
22. 你會希望自己成為音樂人嗎?
沒有。
23. 就你所知最棒的小女生團是哪個?
不知道。
24. 你最近一次在廣播/CD…等上所聽到的歌是?
記不得了。
25. 你對古典音樂有什麼想法?
古典音樂是文明的精華和寶藏,不聽是大損失,但是創作方面已經式微了。
26. 你對鄉村音樂有什麼想法?
只聽樂隊演奏,討厭唱的鄉村音樂。
27. 你對死亡金屬有什麼想法?
不懂。
28. 最近一個你看過的大團演唱會是?
台灣來的交響樂團。
29. 你是groupie嗎?
是組織樂隊吧,中學時玩過。
30. 你會聽用外國語言唱的音樂嗎?
聽很多日文、西班牙的歌的。
31. 你最想搞哪一位有名的音樂人?
點搞法?
32. 最糟的演唱會回憶?
我不聽演唱會的。
33. 最好笑的演唱會回憶?
我不聽演唱會的。
34. 最悲傷的演唱會回憶?
我不聽演唱會的。
35. 你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本地團體是?
是指流行樂隊吧?The Topnotes(1960's,Christine Samson主唱的,相信很少人記得)。
36. 如果你能變成一種樂器,你會想變成什麼?
Gretsch 的Country Gentleman爵士電結他。。
37. 你會聽廣播嗎?
不只會聽,我做過DJ,是有澳洲牌照的混音台控制師。
37. 你看音樂頻道嗎?
不會。
38. 你會跟隨排行榜,如前40名嗎?
中學之後,Never。
39. 你曾遇過任何音樂人嗎?
廿多年前,和廣東音樂大師王粵生,在香港的「萬成」相機店相遇。
近年在澳洲,曾經和指揮家湯沐海聯合主持馬勒音樂研討會。
40. 你的朋友/親戚…等有人是音樂人嗎?
有。
41. 能描述你目前心情的歌是?
Live for Life(1943年Charles Trenet法文歌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的英文版)
42. 能描述你的生活的歌是?
許冠傑的「半斤八兩」。
43. 你能說出你所聽的團的團員名字嗎?
我喜歡的樂隊,一定知道,連他們玩甚麼牌子的結他都記得。
44. 一位音樂人的外貌會在你所聽的音樂裡,佔有重要的地位嗎?
不夠靚無所謂,但不要「樣衰」。
45. 你最想與哪位音樂人結婚?
小林幸子。
46. 最喜歡的電影原聲帶是?
West Side Story。
47. 你會穿樂團T恤嗎?
Never。
48. 承上題。你對穿樂團衣的人有何感想?
擁躉心態。
49. 你覺得自己屬於哪種音樂的次文化?
不懂何謂「次文化」。
50. 現在哪一首歌在你腦中迴響?
Edith Piaf的 Milord。
51. 你會在洗澡時唱歌嗎?
不會。
52. 承上題。如果有的話,為什麼?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沒有?
一定要唱架咩?
53. 你會選擇跟音樂人結婚,或是自己當一位音樂人?
不會!
54. 你的伴侶的音樂品味對你有多重要呢?
非常重要!
55. 若Hanson(唱”Mmmbop”的那個團)搬到你家隔壁,你會上前去自我介紹,還是準備去痛扁他們?
乜誰黎架?如果嘈的話就報警。
56. 性、毒品和搖滾樂,你喜歡哪個?
都不喜歡。
57. 你在煮飯時會聽音樂嗎?
會。
58. 你會在廁所唱歌嗎?
不會。
問題太多,省了Tag人累街坊,那位博友喜歡就自動接Tag 吧。
延伸閱讀:Miranda的答案
我的神父師長
收到老同學的電郵,知道我以前的中四班主任兼英文老師 ,今年83歲的Joseph Foley 神父,在愛爾蘭都柏林的安老院中身患重病,使我寫這一篇文章來記念我的神父師長。
我讀的九龍華仁書院是名校,當年我是窮家子弟,憑全香港小學的「會考」成績獲得派位進去唸書,從1966年讀到1973年,包括5年中學、2年大學預科。
九龍華仁書院是歷史悠久的教會學校,由愛爾蘭的天主教耶穌會的神父主持,出過很多學術精英、商界和政界名人。一班愛爾蘭來的神父,全部都是大學生,有自己的專科,所以也兼任教師工作,並不是單做傳教和教英文。
我讀的九龍華仁書院是名校,當年我是窮家子弟,憑全香港小學的「會考」成績獲得派位進去唸書,從1966年讀到1973年,包括5年中學、2年大學預科。
九龍華仁書院是歷史悠久的教會學校,由愛爾蘭的天主教耶穌會的神父主持,出過很多學術精英、商界和政界名人。一班愛爾蘭來的神父,全部都是大學生,有自己的專科,所以也兼任教師工作,並不是單做傳教和教英文。
2007年2月25日 星期日
漢語中的日文
今日的中文夾雜很多時興的日文,如甚麼「大出血」、「割引」、「大賣出」、「年中無休」、「人氣」,更不要說那些閉門造車的假日文如「優之良品」等等了。
還有沒有人記得?70年代的時候,香港計劃興建Mass Transit Railway(MTR),到底中文名應是怎樣叫,曾經有過一場大辯論。
還有沒有人記得?70年代的時候,香港計劃興建Mass Transit Railway(MTR),到底中文名應是怎樣叫,曾經有過一場大辯論。
退黨鬧劇
我贊成和支持任何人批評當權者,有做「異見分子」的權利,不應受到迫害。
我知道歷史上有很多例子,說明要動搖一個政權,需要「內應外合」。
但是我不贊成把屬於人間的政治活動,和超自然的宗教、鬼神、靈界的事情胡扯在一起。
近一兩年來「法X功」搞起一個「九評共產黨」運動,利用他們的喉舌「大紀元時報」、「新唐人電視台」、「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大做宣傳。他們歷數中共的罪狀,到底說得對不對,乃歷史和事實的客觀判斷,我不反對可以成為專門研究的題目。
但是假如說中共所作所為,是得罪了神佛,遲早會被神佛滅亡,中國共產黨員到時都會遭受天譴,例如他們在外國大城市的繁忙的道路和廣場上上拉起橫額,大書特書甚麼「天滅中共,退黨保平安」…那真是不問蒼生問鬼神,危言聳聽的怪論了。
他們的理論根據,可見於以下的「大紀元鄭重聲明」:
http://tuidang.epochtimes.com
「廣大的中國民眾:共產黨的末日就要到了。但是這個邪惡的黨(魔教)在歷史上卻對眾生、對神佛犯下了滔天大罪,神一定要清算這個惡魔。
如果有一天,神指使人類的誰對共產黨清算時,也一定不會放過那些所謂堅定的邪惡黨徒。我們鄭重聲明:所有參加過共產黨與共產黨其他組織的(被邪惡打上獸的印記的)人,趕快退出,抹去邪惡的印記。一旦誰對這個魔教清算時,大紀元儲存的記錄可以為聲明退出共產黨和共產黨其他組織的人作證。
天網恢恢,善惡分明;苦海有邊,生死一念。曾被歷史上最邪惡的魔教所欺騙的人,曾被邪惡打上獸的印記的人,請抓住這稍縱即逝的良機!」
法X功搞起一個「退黨」運動,據他們說到了今天退黨人數已達1200萬!那豈不是相當於中國共產黨員總數的近 20 %?厲害厲害!
但到底他們說的「退黨」,是怎樣退法的?
假設我入了澳洲工黨做黨員,現在要退出工黨的話,當然要我本人親自向澳洲工黨發出退黨聲明,是不是?常理推斷,退出世界上的任何組織都是這樣的吧?
法X功的「退黨」運動,當事人可以用「小名」、「筆名」在大紀元的網站上登記,然後神呀、佛呀、神指使人類的誰來算帳時,「大紀元儲存的記錄可以為聲明退出共產黨和共產黨其他組織的人作證」…
如果有人做共產黨徒時做過壞事,後來在大紀元的網頁上用筆名退了黨,那麼「神指使人類的誰對共產黨清算時」,大紀元儲存的記錄可以可以保他平安嗎?
如果有人做共產黨徒只是「人做他又做」的掛個虛名,或好像他們的李洪志師父說自己,是為勢所迫而入黨,甚麼都沒有為共產黨做過,那麼現在退不退黨有何干?難道神佛不知道嗎?假如根本沒有做過壞事,人民不會原諒他們嗎?
這樣的「退黨」,簡直是鬧劇一場!
請問,哪位神、哪位佛在甚麼時候,委託法X功做「中國總代理」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我知道歷史上有很多例子,說明要動搖一個政權,需要「內應外合」。
但是我不贊成把屬於人間的政治活動,和超自然的宗教、鬼神、靈界的事情胡扯在一起。
近一兩年來「法X功」搞起一個「九評共產黨」運動,利用他們的喉舌「大紀元時報」、「新唐人電視台」、「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大做宣傳。他們歷數中共的罪狀,到底說得對不對,乃歷史和事實的客觀判斷,我不反對可以成為專門研究的題目。
但是假如說中共所作所為,是得罪了神佛,遲早會被神佛滅亡,中國共產黨員到時都會遭受天譴,例如他們在外國大城市的繁忙的道路和廣場上上拉起橫額,大書特書甚麼「天滅中共,退黨保平安」…那真是不問蒼生問鬼神,危言聳聽的怪論了。
他們的理論根據,可見於以下的「大紀元鄭重聲明」:
http://tuidang.epochtimes.com
「廣大的中國民眾:共產黨的末日就要到了。但是這個邪惡的黨(魔教)在歷史上卻對眾生、對神佛犯下了滔天大罪,神一定要清算這個惡魔。
如果有一天,神指使人類的誰對共產黨清算時,也一定不會放過那些所謂堅定的邪惡黨徒。我們鄭重聲明:所有參加過共產黨與共產黨其他組織的(被邪惡打上獸的印記的)人,趕快退出,抹去邪惡的印記。一旦誰對這個魔教清算時,大紀元儲存的記錄可以為聲明退出共產黨和共產黨其他組織的人作證。
天網恢恢,善惡分明;苦海有邊,生死一念。曾被歷史上最邪惡的魔教所欺騙的人,曾被邪惡打上獸的印記的人,請抓住這稍縱即逝的良機!」
法X功搞起一個「退黨」運動,據他們說到了今天退黨人數已達1200萬!那豈不是相當於中國共產黨員總數的近 20 %?厲害厲害!
但到底他們說的「退黨」,是怎樣退法的?
假設我入了澳洲工黨做黨員,現在要退出工黨的話,當然要我本人親自向澳洲工黨發出退黨聲明,是不是?常理推斷,退出世界上的任何組織都是這樣的吧?
法X功的「退黨」運動,當事人可以用「小名」、「筆名」在大紀元的網站上登記,然後神呀、佛呀、神指使人類的誰來算帳時,「大紀元儲存的記錄可以為聲明退出共產黨和共產黨其他組織的人作證」…
如果有人做共產黨徒時做過壞事,後來在大紀元的網頁上用筆名退了黨,那麼「神指使人類的誰對共產黨清算時」,大紀元儲存的記錄可以可以保他平安嗎?
如果有人做共產黨徒只是「人做他又做」的掛個虛名,或好像他們的李洪志師父說自己,是為勢所迫而入黨,甚麼都沒有為共產黨做過,那麼現在退不退黨有何干?難道神佛不知道嗎?假如根本沒有做過壞事,人民不會原諒他們嗎?
這樣的「退黨」,簡直是鬧劇一場!
請問,哪位神、哪位佛在甚麼時候,委託法X功做「中國總代理」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24日 星期六
輩份
現代的社會,講究平等,輩份已經不為人重視。
澳洲好的不學,英國注重禮節的優良傳統不好好保存,卻學了美國那一套,很多成年的子女叫父母,不叫爸爸、媽媽,直呼其名字,大多的媳婦叫丈夫的父母也是一樣叫名!
澳洲的華人社會還好一點吧,我相信短期內都不會變成這個樣子。現在的香港,就算在街上不相識的人,也會叫聲「阿叔」、「阿姐」的吧。
澳洲好的不學,英國注重禮節的優良傳統不好好保存,卻學了美國那一套,很多成年的子女叫父母,不叫爸爸、媽媽,直呼其名字,大多的媳婦叫丈夫的父母也是一樣叫名!
澳洲的華人社會還好一點吧,我相信短期內都不會變成這個樣子。現在的香港,就算在街上不相識的人,也會叫聲「阿叔」、「阿姐」的吧。
笑話:冷戰春秋
話說60年代時,美國和蘇聯冷戰,樣樣都要暗地角力一番。
有一次美國的甘迺迪總統和蘇聯的赫魯曉夫在一個國際宴會中見面,晚餐時還被安排坐在對面。
赫魯曉夫誇口說:「我們蘇聯在太空探索方面領導世界,我們的Gagarin少校是第世界上一個太空人。」
甘迺迪總統也不示弱:「但您知道嗎,我們美國後來居上,現在快要把太空人送到月球去了。」
赫魯曉夫:「送到月球去有甚麼了不起,蘇聯快要把太空人送到太陽去!」
甘迺迪總統:「把太空人送到太陽?不可能吧?」
赫魯曉夫:「有甚麼不可能!」
甘迺迪總統:「誰都知道太陽的高溫,人未到早已燒成灰了。」
赫魯曉夫:「您以為共產黨領導的政府,是那麼愚蠢的嗎?」
甘迺迪總統:「???」
赫魯曉夫:「我們要把太空人送到太陽去~~~~~~
~~~~~當然是在冬天的晚上啦!」
(純屬虛構,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有一次美國的甘迺迪總統和蘇聯的赫魯曉夫在一個國際宴會中見面,晚餐時還被安排坐在對面。
赫魯曉夫誇口說:「我們蘇聯在太空探索方面領導世界,我們的Gagarin少校是第世界上一個太空人。」
甘迺迪總統也不示弱:「但您知道嗎,我們美國後來居上,現在快要把太空人送到月球去了。」
赫魯曉夫:「送到月球去有甚麼了不起,蘇聯快要把太空人送到太陽去!」
甘迺迪總統:「把太空人送到太陽?不可能吧?」
赫魯曉夫:「有甚麼不可能!」
甘迺迪總統:「誰都知道太陽的高溫,人未到早已燒成灰了。」
赫魯曉夫:「您以為共產黨領導的政府,是那麼愚蠢的嗎?」
甘迺迪總統:「???」
赫魯曉夫:「我們要把太空人送到太陽去~~~~~~
~~~~~當然是在冬天的晚上啦!」
(純屬虛構,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食在澳洲之 BBQ
澳洲人來自五湖四海,飲食文化也是百花齊放,各國食制兼備,若然說「地道澳洲食物」,實在很難界定,勉強來說,只有三幾樣較具特色的,澳洲式BBQ可以當是一樣。澳洲人傳統上喜歡大杯酒大塊肉,澳洲式的BBQ(燒烤)可以算得是切合民情的食制了。
澳洲人BBQ,可以在自家的後園,也會到郊野和海邊的公園去。
每逢星期六、日的下午開始,在澳洲住宅區的街道上走一走,可以說是烤肉飄香處處。
BBQ是最簡單的宴客方法,買一大堆豬、牛、羊、雞的肉類,幾十罐啤酒汽水,加上幾條麵包便可以,哪裡像華人的煲湯、蒸魚、炆、燉、炒幾個菜,弄到主婦暈頭轉向,廚房像戰場一樣。有些西人請客,竟然會叫來賓自攜酒水,我也見過我的芳鄰因為家中座椅不夠,要客人自己帶椅子來!好在澳洲家家有車,直駛到門口,不算麻煩。
赴澳洲人BBQ的邀請,衣著大可隨便,表示大家熟不拘禮,短褲拖鞋甚至赤腳都不拘,如果穿得太講究反而是見外了。座椅東一張西一張,馬虎拉一張和相熟的朋友一塊兒坐下即可。
澳洲式的 BBQ,不同香港人的圍著炭火,一人拿著一支叉燒自己的一份;而是用一塊鐵板,下面使用電力、或燒柴/炭加熱。說是「燒烤」其他是「煎」,全部工夫由男主人包辦,其他人毋須插手。鐵板上一放十餘塊肉、香腸、大蝦、魚片等,以流水作業式大量生產,客人拿著自己的碟子前去,喜歡甚麼便抓甚麼。
郊野和海邊的公園都設有公用的「燒烤鐵板」,有用電的,有燒柴的,通通免費!旁邊還有木桌木凳,涼亭、水龍頭、垃圾桶,就近還有公廁,設備周全,使用者一毛錢也不用付,離開前清理自己的垃圾即可。每個週末之前和之後,政府有專人把鐵板洗擦得亮晶晶,乾淨衛生。最好的是,絕對不需要像香港的一早去「霸位」!
香港地小人多,郊野公園不少,但燒烤設備永遠不敷應用。在港時我試過約朋友晚上10時後到西貢的公園BBQ,到達時但見車水馬龍,人頭湧湧,樂聲喧天,十分壯觀。澳洲則爐多人少,不用爭。倘若是極為罕見的情況下,您到達時每個爐都已經有人在用,也不須擔心,因為澳洲人都會很「通氣」,一輪衝鋒燒完自家的肉,便會全面撤退到旁邊的桌椅慢慢享用,還會走過來很有風度的說「我們用完了,您們隨便用吧」。
很多公司開張或減價大清貨的日子,會預先廣告宣傳,謂會在店前的停車場擺檔,燒香腸給客人免費享用,大多是用麵包夾著配以煎香的洋蔥大口的吃,作為招徠的手法,叫Sausage Sizzles。麵包夾香腸加點芥辣和茄汁,雖然是難登大雅之堂的粗食,間中一吃也頗醒胃。貪便宜的人走過去吃他一兩份,已經可以代替當日的午餐。
還有些公司特約專人服務,通常是兩個衣著性感、濃妝艷抹的金髮女郎,以加強其叫座力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澳洲人BBQ,可以在自家的後園,也會到郊野和海邊的公園去。
每逢星期六、日的下午開始,在澳洲住宅區的街道上走一走,可以說是烤肉飄香處處。
BBQ是最簡單的宴客方法,買一大堆豬、牛、羊、雞的肉類,幾十罐啤酒汽水,加上幾條麵包便可以,哪裡像華人的煲湯、蒸魚、炆、燉、炒幾個菜,弄到主婦暈頭轉向,廚房像戰場一樣。有些西人請客,竟然會叫來賓自攜酒水,我也見過我的芳鄰因為家中座椅不夠,要客人自己帶椅子來!好在澳洲家家有車,直駛到門口,不算麻煩。
赴澳洲人BBQ的邀請,衣著大可隨便,表示大家熟不拘禮,短褲拖鞋甚至赤腳都不拘,如果穿得太講究反而是見外了。座椅東一張西一張,馬虎拉一張和相熟的朋友一塊兒坐下即可。
澳洲式的 BBQ,不同香港人的圍著炭火,一人拿著一支叉燒自己的一份;而是用一塊鐵板,下面使用電力、或燒柴/炭加熱。說是「燒烤」其他是「煎」,全部工夫由男主人包辦,其他人毋須插手。鐵板上一放十餘塊肉、香腸、大蝦、魚片等,以流水作業式大量生產,客人拿著自己的碟子前去,喜歡甚麼便抓甚麼。
郊野和海邊的公園都設有公用的「燒烤鐵板」,有用電的,有燒柴的,通通免費!旁邊還有木桌木凳,涼亭、水龍頭、垃圾桶,就近還有公廁,設備周全,使用者一毛錢也不用付,離開前清理自己的垃圾即可。每個週末之前和之後,政府有專人把鐵板洗擦得亮晶晶,乾淨衛生。最好的是,絕對不需要像香港的一早去「霸位」!
香港地小人多,郊野公園不少,但燒烤設備永遠不敷應用。在港時我試過約朋友晚上10時後到西貢的公園BBQ,到達時但見車水馬龍,人頭湧湧,樂聲喧天,十分壯觀。澳洲則爐多人少,不用爭。倘若是極為罕見的情況下,您到達時每個爐都已經有人在用,也不須擔心,因為澳洲人都會很「通氣」,一輪衝鋒燒完自家的肉,便會全面撤退到旁邊的桌椅慢慢享用,還會走過來很有風度的說「我們用完了,您們隨便用吧」。
很多公司開張或減價大清貨的日子,會預先廣告宣傳,謂會在店前的停車場擺檔,燒香腸給客人免費享用,大多是用麵包夾著配以煎香的洋蔥大口的吃,作為招徠的手法,叫Sausage Sizzles。麵包夾香腸加點芥辣和茄汁,雖然是難登大雅之堂的粗食,間中一吃也頗醒胃。貪便宜的人走過去吃他一兩份,已經可以代替當日的午餐。
還有些公司特約專人服務,通常是兩個衣著性感、濃妝艷抹的金髮女郎,以加強其叫座力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22日 星期四
澳洲海運大廈
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我考IELTS(雅思)記
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音譯「雅思」)是每個申請留學澳洲的人必要考的英文試,就好像留學美國要考TOEFL(托福)一樣。
我在90年代初期申請移民澳洲,經過一年多的審查時間,卒之收到澳洲政府寄來的公函,知道大致上沒問題,並且通知我考雅思試。這事端的奇怪,因為是前所未有的。
只有學生才要考雅思的吧?申請移民澳洲的話,以往移民局審查學歷時,見申請人有香港的大學學位,便認為已經具備足夠的英語程度,頂多是打電話來問幾句,假意和你澄清一兩項資料,試試你的英文對答。移民要考雅思英文試,我屬於香港人的第一批了。
考試日是星期六上午,我依時到達香港理工學院的臨時試場,首先獲派簡章,知道要半天之內要連考四科:Reading、Writing、Listening 和 Speaking。
我在90年代初期申請移民澳洲,經過一年多的審查時間,卒之收到澳洲政府寄來的公函,知道大致上沒問題,並且通知我考雅思試。這事端的奇怪,因為是前所未有的。
只有學生才要考雅思的吧?申請移民澳洲的話,以往移民局審查學歷時,見申請人有香港的大學學位,便認為已經具備足夠的英語程度,頂多是打電話來問幾句,假意和你澄清一兩項資料,試試你的英文對答。移民要考雅思英文試,我屬於香港人的第一批了。
考試日是星期六上午,我依時到達香港理工學院的臨時試場,首先獲派簡章,知道要半天之內要連考四科:Reading、Writing、Listening 和 Speaking。
三齣華語跨時代愛情片
2006年,看了三齣跨時代華語愛情片,無獨有偶,來自兩岸三地,依我觀看的次序是是:「茉莉花開」(2006,中國)、「最好的時光」(2005,台灣)和「長恨歌」(2005,香港)。
三齣電影都拍得很認真,都以女主角的愛情為主線,都以橫跨這幾十年的中國大時代為背景。三齣電影都很講究攝影、燈光和氣氛,反映不同時代的化妝、佈景、道具和配樂,對女主角的表演尤其有嚴格的考驗。
「茉莉花開」(***)
改編自蘇童名為「婦女生活」的小說,候詠導演。
章子怡一人分飾茉、莉、花三個角色,陳沖演其中兩個角色的母親,所以「茉」的少女時代由章子怡演,生了女兒「莉」長大之後,就改由陳沖演「茉」、章子怡來演年輕的「莉」....男主角姜文、陸毅、劉燁,分別擔任她不同年代的男人,故事發生在30年代的舊社會、50年代的解放初期和80年代的改革開放中國。
薑是老的辣,陳沖的表現不瘟不火,十分立體,原作者蘇童看了電影之後也激賞陳沖的演技。章子怡有演戲的天賦,也很努力。當今的年輕女星中,要挑一個來演這電影,章子怡之外不作第二人想,值得一讚。
「最好的時光」(****)
候孝賢導演,三個時代:依電影交待的先後,分別是1966年的台灣、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前夕中日戰爭割給日本的台灣,和2005年的台灣。舒淇和張震演繹三段不同的愛情,有大量配合不同時代的音樂:「 Rain and Tears」和「Smoke gets in your eyes」,清末民初時期的 南管樂曲「 共君結託 」和「 茶薇架 」, 文夏的「戀歌」 和「星星知我心」。
候孝賢的電影以節奏慢(真的很~~~~~~慢,比王家衛更慢)、對白少、鏡頭運動少馳名,看他的電影要靜心和很有耐心。
三段故事我最喜歡第一段,舒淇演桌球室女郎,張震演服兵役的青年,兩人短暫的相遇,若即若離的愛情,但很有味道。見過一面之後,張震放假,跑遍南部去找舒淇,終於找到她。這一場,我想不到禿額厚鴨唇的舒淇,是可以這樣的可愛!第二段候孝賢用默片方式拍攝,用字幕交待對白,明顯是玩花式,舒淇演歌妓,張震演書生,背景音樂是傳統的閩南歌曲,也頗有看頭。第三段是現代的台灣,有點像前作「千禧曼波」的情調。
「長恨歌」(***)
改編自當代中國著名女作家王安憶的長篇小說,自90年代首次出版以來,前後共增印22次,總銷量達五十萬冊以上。
故事圍繞上海女子王琦瑤的一生和四段愛情,香港導演關錦鵬大膽地起用一向演喜劇的鄭秀文當女主角,要她由40年代的女學生演到80年代的中年婦人。男主角梁家輝由頭擔到尾,一生暗戀王琦瑤,被關錦鵬加了比原著中更重的戲分,以第三者敘述王琦瑤的遭遇。其他的男角是胡軍、吳彥祖、黃覺,分別擔任她不同年代的情人。
鄭秀文很自覺、很努力地演上海女性,化妝、服裝和髮型也儘量配合。但鄭秀文的自覺和很努力也是其致命傷,她的香港現代女性氣質太強,電影要求她說普通話也使她演戲時分心分神。反觀片中其他大陸演員,不論她的閨中密友麗麗,就算只有一兩個鏡頭的舅母、她的女傭….上海味道都比她濃烈。整體上電影拍得很用心、很精細,故事的可信性或對女主角遭遇的同情就見仁見智了。
「茉莉花開」、「長恨歌」的票房都失利,候孝賢的電影素來亦非賣座的熱門,但都可一看。三齣之中,我最喜歡的是「最好的時光」。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三齣電影都拍得很認真,都以女主角的愛情為主線,都以橫跨這幾十年的中國大時代為背景。三齣電影都很講究攝影、燈光和氣氛,反映不同時代的化妝、佈景、道具和配樂,對女主角的表演尤其有嚴格的考驗。
「茉莉花開」(***)
改編自蘇童名為「婦女生活」的小說,候詠導演。
章子怡一人分飾茉、莉、花三個角色,陳沖演其中兩個角色的母親,所以「茉」的少女時代由章子怡演,生了女兒「莉」長大之後,就改由陳沖演「茉」、章子怡來演年輕的「莉」....男主角姜文、陸毅、劉燁,分別擔任她不同年代的男人,故事發生在30年代的舊社會、50年代的解放初期和80年代的改革開放中國。
薑是老的辣,陳沖的表現不瘟不火,十分立體,原作者蘇童看了電影之後也激賞陳沖的演技。章子怡有演戲的天賦,也很努力。當今的年輕女星中,要挑一個來演這電影,章子怡之外不作第二人想,值得一讚。
「最好的時光」(****)
候孝賢導演,三個時代:依電影交待的先後,分別是1966年的台灣、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前夕中日戰爭割給日本的台灣,和2005年的台灣。舒淇和張震演繹三段不同的愛情,有大量配合不同時代的音樂:「 Rain and Tears」和「Smoke gets in your eyes」,清末民初時期的 南管樂曲「 共君結託 」和「 茶薇架 」, 文夏的「戀歌」 和「星星知我心」。
候孝賢的電影以節奏慢(真的很~~~~~~慢,比王家衛更慢)、對白少、鏡頭運動少馳名,看他的電影要靜心和很有耐心。
三段故事我最喜歡第一段,舒淇演桌球室女郎,張震演服兵役的青年,兩人短暫的相遇,若即若離的愛情,但很有味道。見過一面之後,張震放假,跑遍南部去找舒淇,終於找到她。這一場,我想不到禿額厚鴨唇的舒淇,是可以這樣的可愛!第二段候孝賢用默片方式拍攝,用字幕交待對白,明顯是玩花式,舒淇演歌妓,張震演書生,背景音樂是傳統的閩南歌曲,也頗有看頭。第三段是現代的台灣,有點像前作「千禧曼波」的情調。
「長恨歌」(***)
改編自當代中國著名女作家王安憶的長篇小說,自90年代首次出版以來,前後共增印22次,總銷量達五十萬冊以上。
故事圍繞上海女子王琦瑤的一生和四段愛情,香港導演關錦鵬大膽地起用一向演喜劇的鄭秀文當女主角,要她由40年代的女學生演到80年代的中年婦人。男主角梁家輝由頭擔到尾,一生暗戀王琦瑤,被關錦鵬加了比原著中更重的戲分,以第三者敘述王琦瑤的遭遇。其他的男角是胡軍、吳彥祖、黃覺,分別擔任她不同年代的情人。
鄭秀文很自覺、很努力地演上海女性,化妝、服裝和髮型也儘量配合。但鄭秀文的自覺和很努力也是其致命傷,她的香港現代女性氣質太強,電影要求她說普通話也使她演戲時分心分神。反觀片中其他大陸演員,不論她的閨中密友麗麗,就算只有一兩個鏡頭的舅母、她的女傭….上海味道都比她濃烈。整體上電影拍得很用心、很精細,故事的可信性或對女主角遭遇的同情就見仁見智了。
「茉莉花開」、「長恨歌」的票房都失利,候孝賢的電影素來亦非賣座的熱門,但都可一看。三齣之中,我最喜歡的是「最好的時光」。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20日 星期二
時間相對論
「歡樂的時間,好快就過去啦,....」(電影:「少林足球」)
感覺時間過去的快或慢,真的是要看當時的心情。
和好朋友一起Happy的時候,很快的一個晚上就過去了。
受苦和悶的時候,簡直是度日如年。睡得熟,一覺睡到大天光,但失眠之夜,翻來覆去幾十次,還是三四點。
人有三急,洗手間有人佔用,你在外邊等,這幾分鐘的時間,覺得比一小時還要長。
錢花光了,等月尾發薪日,真是「等極都未到」!
還有,十歲八歲時,大人說這樣不准、那樣又不准,還有這些事小孩子不要問那麼多,大了便會明白,最蠢的是希望快些長大可以不用上學!這幾年,好像過得很~~~~~慢。
到了大學畢業,做事、戀愛、結婚...忽然,時間像裝了Turbo 一樣,轉眼便是三十歲!過了三十,時間過得更快!
一般來說,回顧以往,時間好像特別短,一句說到濫的成語:「浮生若夢」,原來是真的。
算一算,離開香港已經是十多年,快得不像話。最大的衝擊是,和我差不多時間移民朋友帶來的子女,那時還像是緊緊拖著媽媽的小孩;這幾年少見了,忽然聽到這個做了律師,那個又做了牙醫,到轉頭來照顧我們這些Uncle和Auntie!
這十多年在澳洲仿如一夢,如此說來,豈不是很快轉眼再過十多年?那時...真是想起都心寒,好在我也沒有甚麼未了之事,現在開始,就當天天都是Bonus,少一點為人,多一點為自己,儘量Enjoy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感覺時間過去的快或慢,真的是要看當時的心情。
和好朋友一起Happy的時候,很快的一個晚上就過去了。
受苦和悶的時候,簡直是度日如年。睡得熟,一覺睡到大天光,但失眠之夜,翻來覆去幾十次,還是三四點。
人有三急,洗手間有人佔用,你在外邊等,這幾分鐘的時間,覺得比一小時還要長。
錢花光了,等月尾發薪日,真是「等極都未到」!
還有,十歲八歲時,大人說這樣不准、那樣又不准,還有這些事小孩子不要問那麼多,大了便會明白,最蠢的是希望快些長大可以不用上學!這幾年,好像過得很~~~~~慢。
到了大學畢業,做事、戀愛、結婚...忽然,時間像裝了Turbo 一樣,轉眼便是三十歲!過了三十,時間過得更快!
一般來說,回顧以往,時間好像特別短,一句說到濫的成語:「浮生若夢」,原來是真的。
算一算,離開香港已經是十多年,快得不像話。最大的衝擊是,和我差不多時間移民朋友帶來的子女,那時還像是緊緊拖著媽媽的小孩;這幾年少見了,忽然聽到這個做了律師,那個又做了牙醫,到轉頭來照顧我們這些Uncle和Auntie!
這十多年在澳洲仿如一夢,如此說來,豈不是很快轉眼再過十多年?那時...真是想起都心寒,好在我也沒有甚麼未了之事,現在開始,就當天天都是Bonus,少一點為人,多一點為自己,儘量Enjoy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一文三譯的比較
偶翻書,見到有篇1933年英國文豪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訪問香港時發表的短文。蕭翁文筆豐茂華美,讀來津津有味,有趣的是當時也由文學家宋春舫用文言體譯為中文。宋先生學貫中西,是前幾年逝世的香港學者宋淇的父親。
筆者忽發奇想,不若由我來狗尾續貂,再用時下流行的「直譯體」和用白語的「傳統白話(意)譯體」把原文重譯,讓有興趣讀者同道比較一下?
A Message to the Chinese People
I am flattered by this request for a message to the Chinese people, for it implies that I am a modern Confucius. I, however, cannot see myself in that magnitude.
The Chinese people cannot live on messages, and too many messages are not news for the press, and usually provide the dullest reading. Besides, I am at present trying to find out what message China has for me and for the West. Her history since the year 1911, when it is completed, will be the fullest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nence. Then she will have achieved a complete cure for that disease called civilization, either by changing it to her own benefit or rejecting it altogether. In the meantime I can only look on and wonder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It is not for me, belonging as I do to a quarter od the globe whioh is mismanagins its affairs in a ruinous fashion to pretend to advise an ancient prople desperately striving to set its house in order.
Europe can give no counsel to Asia except at the risk of the old rebuff “Physician, heal thysself.” I am afraid I have likewise nothing to say in the present emergency except “China help thyself.”
1. 時下的「直譯體」
給予中國人民的一個信息(筆者譯)
我被「給予中國人民一個信息」的這一邀請奉承著,因為它意味著我是一個現代的孔子。無論如何我不能視我自己具有那一種重要性。
中國人民不能只靠信息生活,而且太多的信息對新聞界來說也不是新聞,也經常提供最沉悶的閱讀。除此之外,我現在正試圖找出對我和歐洲來說中國有甚麼信息。她自1911年以來的歷史,當它完成的時候,將會是對政治科學學生來說最充份的指引。然後她將會已經達成了那被稱為「文明」的病症的一個治療,通過為她自己的利益而變化或全盤予以否決。現在來說,我只能看著和驚異著有甚麼事情的會發生。這不是的作為隸屬於全球四分之一人口(他們正錯誤管理自己的事務,以一種具破壞性的方式)所能假裝去勸告一個奮鬥建立內部秩序的古老民族。
歐洲不能給予亞洲任何一種輔導,除非冒上那句古老的指責的危險:「醫生,醫治您自己。」我恐怕我因此在這一危急情況之下是沒有任何一種說話,除了「中國,幫助你自己」之外。
中國人民聯合起來之後有那一個人可以抵抗她?
(註:這種歐化中文譯法,的確是忠於原文字面意義,甚至句子結構、標點符號等等,但也是不忍卒讀、完全不像中文、而且極之醜陋的文字。滿坑滿谷的「XX著」、「XX性」、「一個」、「對XX來說」、「提供」、「當.....的時候」,味同嚼臘。奈何這類譯文充斥市面幾成主流,使人見怪不怪。
這種「譯文體」的恐佈還是它的「污染能力」,使讀者「潛移默化」,不少人在用中文寫作時也不期然染上這種病毒,還以為是挺時髦的風格,你說要命不要命!)
2.傳統中文(白話)意譯體
給中國人民的意見(筆者譯)
各位邀請我向中國人民提一點意見,實在十分榮幸,因為這簡直是視我為當今的孔子,我是愧不敢當的。
中國人民決不能單靠他人的意見維生,「太多意見」也是不為報界重視的新聞,很多時候讀來也會使人極之沉悶。何況我原本就是要來探索一下,到底中國對我和西方世界有何意見?中國自1911年至大功告成之時的歷史,將會是政治科學系學生最完備的教材。最終中國會能夠針對千瘡百孔的「文化」對症下藥,可能是擇其善者或乾脆把它大筆勾銷。暫時我只能在旁觀望,猜想會發生甚麼事。我來自現今世上四分之一人口,治國無方,倒行逆施的西方;我又怎能自以為是,向這個奮力重整國計民生的古老民族「提意見」呢?
歐洲不能向亞洲「提意見」,除非不怕「醫生你若有本事,便醫療自己吧」的譏諷。在現今危急存亡之時,除了「中國,你要自救啊」,我恐怕也沒有甚麼可說的了。
中國人民倘若能團結一致,世上還有那個國家可以與之抗衡呢?
3. 傳統中文(文言)意譯體
對於中國人民之意見(宋春舫譯)
承垂詢對於中國人民之意見,是以現代孔子視我也,予何敢當。
中國人民,不能恃他人之意見為生,且意見過多,即不成為新聞,而常為讀者所厭棄矣。況予東來,正欲反叩中國人民,對余及西方之意見曰何?中國自1911年革命以來,以至將來完成之時,典問經過,足為研究政治學家之教訓者實多。逆料其成功之日,足以根本療治近世「文明」之病;改善之,可也;棄若敝履,亦可也。余唯有旁觀而坐視其變化耳。予今來自顛倒錯亂之國家,危牆之下,事變正殷,何能對玆古國人民,努力改建之際,妄思有所忠告乎?
歐洲對為亞洲,實不能有任何建議,否則必貽反唇之譏,謂「醫人者當先自醫」也。中國今在危急存亡之秋,予不敢貢獻何種意見,但謂中國人當自救耳。
中國人民,而能一心一德,敢向世界孰能與之抗衡乎?
宋先生的譯文讀來但覺與原文絲絲入扣,是「神似」而非「形似」,真是可堪一讀再讀的上佳典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筆者忽發奇想,不若由我來狗尾續貂,再用時下流行的「直譯體」和用白語的「傳統白話(意)譯體」把原文重譯,讓有興趣讀者同道比較一下?
A Message to the Chinese People
I am flattered by this request for a message to the Chinese people, for it implies that I am a modern Confucius. I, however, cannot see myself in that magnitude.
The Chinese people cannot live on messages, and too many messages are not news for the press, and usually provide the dullest reading. Besides, I am at present trying to find out what message China has for me and for the West. Her history since the year 1911, when it is completed, will be the fullest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nence. Then she will have achieved a complete cure for that disease called civilization, either by changing it to her own benefit or rejecting it altogether. In the meantime I can only look on and wonder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It is not for me, belonging as I do to a quarter od the globe whioh is mismanagins its affairs in a ruinous fashion to pretend to advise an ancient prople desperately striving to set its house in order.
Europe can give no counsel to Asia except at the risk of the old rebuff “Physician, heal thysself.” I am afraid I have likewise nothing to say in the present emergency except “China help thyself.”
1. 時下的「直譯體」
給予中國人民的一個信息(筆者譯)
我被「給予中國人民一個信息」的這一邀請奉承著,因為它意味著我是一個現代的孔子。無論如何我不能視我自己具有那一種重要性。
中國人民不能只靠信息生活,而且太多的信息對新聞界來說也不是新聞,也經常提供最沉悶的閱讀。除此之外,我現在正試圖找出對我和歐洲來說中國有甚麼信息。她自1911年以來的歷史,當它完成的時候,將會是對政治科學學生來說最充份的指引。然後她將會已經達成了那被稱為「文明」的病症的一個治療,通過為她自己的利益而變化或全盤予以否決。現在來說,我只能看著和驚異著有甚麼事情的會發生。這不是的作為隸屬於全球四分之一人口(他們正錯誤管理自己的事務,以一種具破壞性的方式)所能假裝去勸告一個奮鬥建立內部秩序的古老民族。
歐洲不能給予亞洲任何一種輔導,除非冒上那句古老的指責的危險:「醫生,醫治您自己。」我恐怕我因此在這一危急情況之下是沒有任何一種說話,除了「中國,幫助你自己」之外。
中國人民聯合起來之後有那一個人可以抵抗她?
(註:這種歐化中文譯法,的確是忠於原文字面意義,甚至句子結構、標點符號等等,但也是不忍卒讀、完全不像中文、而且極之醜陋的文字。滿坑滿谷的「XX著」、「XX性」、「一個」、「對XX來說」、「提供」、「當.....的時候」,味同嚼臘。奈何這類譯文充斥市面幾成主流,使人見怪不怪。
這種「譯文體」的恐佈還是它的「污染能力」,使讀者「潛移默化」,不少人在用中文寫作時也不期然染上這種病毒,還以為是挺時髦的風格,你說要命不要命!)
2.傳統中文(白話)意譯體
給中國人民的意見(筆者譯)
各位邀請我向中國人民提一點意見,實在十分榮幸,因為這簡直是視我為當今的孔子,我是愧不敢當的。
中國人民決不能單靠他人的意見維生,「太多意見」也是不為報界重視的新聞,很多時候讀來也會使人極之沉悶。何況我原本就是要來探索一下,到底中國對我和西方世界有何意見?中國自1911年至大功告成之時的歷史,將會是政治科學系學生最完備的教材。最終中國會能夠針對千瘡百孔的「文化」對症下藥,可能是擇其善者或乾脆把它大筆勾銷。暫時我只能在旁觀望,猜想會發生甚麼事。我來自現今世上四分之一人口,治國無方,倒行逆施的西方;我又怎能自以為是,向這個奮力重整國計民生的古老民族「提意見」呢?
歐洲不能向亞洲「提意見」,除非不怕「醫生你若有本事,便醫療自己吧」的譏諷。在現今危急存亡之時,除了「中國,你要自救啊」,我恐怕也沒有甚麼可說的了。
中國人民倘若能團結一致,世上還有那個國家可以與之抗衡呢?
3. 傳統中文(文言)意譯體
對於中國人民之意見(宋春舫譯)
承垂詢對於中國人民之意見,是以現代孔子視我也,予何敢當。
中國人民,不能恃他人之意見為生,且意見過多,即不成為新聞,而常為讀者所厭棄矣。況予東來,正欲反叩中國人民,對余及西方之意見曰何?中國自1911年革命以來,以至將來完成之時,典問經過,足為研究政治學家之教訓者實多。逆料其成功之日,足以根本療治近世「文明」之病;改善之,可也;棄若敝履,亦可也。余唯有旁觀而坐視其變化耳。予今來自顛倒錯亂之國家,危牆之下,事變正殷,何能對玆古國人民,努力改建之際,妄思有所忠告乎?
歐洲對為亞洲,實不能有任何建議,否則必貽反唇之譏,謂「醫人者當先自醫」也。中國今在危急存亡之秋,予不敢貢獻何種意見,但謂中國人當自救耳。
中國人民,而能一心一德,敢向世界孰能與之抗衡乎?
宋先生的譯文讀來但覺與原文絲絲入扣,是「神似」而非「形似」,真是可堪一讀再讀的上佳典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19日 星期一
5分鐘道德哲學:定然律令
前文5分鐘哲學:道德哲學提到德國理智學派(Rationalism)大哲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定然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學說,主張「好事」本身有其「必做性」。
康德哲學體系龐大,哲思細密,影響深遠,但是其寫作技巧不濟,沉悶之極,慕名看他的書的人不少,鮮有能夠看完一個Chapter的。
「定然律令」是類似「本體論」的辯證方法,記載在他的「道德形上學」(Metaphysics of Morals)一書中。
學術名詞拋完,以下用5分鐘時間,以淺白的語言解釋給你聽。
康德說:人應該做甚麼行為?答案是做那些是「應該成為人人都做的行為」。(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whereby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你或會說,呸!這個學說有甚麼高明?和我們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是一樣?
不是的。
他是認為根據這個思路,「諾言」這個概念,已經包含「守諾言」的必然性。
有點像本體論的「神的定義已使神必定存在」說法!呵呵,康德曾單騎挑戰這個論證下馬,焉會重蹈覆轍?
他認為道德教條,「人應該做這個行為 A」,如果是正確的,就應該是「放諸四海皆準」,人人都應認該遵守的。
這個,相信大家不會有異議的。
跟著,精彩的部分來了:
譬如向人「許下諾言」這個行為,如果我說:「我講過就算,不用遵守的」。
康德老師會追著我問:「如果你這行為是對的,那麼你可以不守諾言,人人都毋須守諾言的囉?」
我說:「這個世界,爾虞我詐。我講,他就信我,他蠢吧了,我過得海便是神仙了。」
康德老師會說:「如果人人許下諾言都不守的,任何人許下諾言都不再會有人相信,到時諾言這樣東西就會徹底崩潰。」
如果我說:「崩潰就崩潰,關我甚麼事?」
康德老師會說:「你輕諾寡信,從中得到便宜,是因為這世界還有人相信有人守諾言,才會令你得其所哉啊。如果諾言這樣東西徹底崩潰了,你還能夠騙人嗎?」
所以,康德的結論是:「諾言」這東西,有「一定要守」的必然性,違反這必然性,會最終導致你的行為無效,這是不理智的做法。
這就是康德「定然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道理了。
各位未悶到暈,還想延伸閱讀的,可以看: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tegorical_imperative(英文)
香港人文哲學會「論康德之定然律令底三程式及其例證」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康德哲學體系龐大,哲思細密,影響深遠,但是其寫作技巧不濟,沉悶之極,慕名看他的書的人不少,鮮有能夠看完一個Chapter的。
「定然律令」是類似「本體論」的辯證方法,記載在他的「道德形上學」(Metaphysics of Morals)一書中。
學術名詞拋完,以下用5分鐘時間,以淺白的語言解釋給你聽。
康德說:人應該做甚麼行為?答案是做那些是「應該成為人人都做的行為」。(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whereby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你或會說,呸!這個學說有甚麼高明?和我們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是一樣?
不是的。
他是認為根據這個思路,「諾言」這個概念,已經包含「守諾言」的必然性。
有點像本體論的「神的定義已使神必定存在」說法!呵呵,康德曾單騎挑戰這個論證下馬,焉會重蹈覆轍?
他認為道德教條,「人應該做這個行為 A」,如果是正確的,就應該是「放諸四海皆準」,人人都應認該遵守的。
這個,相信大家不會有異議的。
跟著,精彩的部分來了:
譬如向人「許下諾言」這個行為,如果我說:「我講過就算,不用遵守的」。
康德老師會追著我問:「如果你這行為是對的,那麼你可以不守諾言,人人都毋須守諾言的囉?」
我說:「這個世界,爾虞我詐。我講,他就信我,他蠢吧了,我過得海便是神仙了。」
康德老師會說:「如果人人許下諾言都不守的,任何人許下諾言都不再會有人相信,到時諾言這樣東西就會徹底崩潰。」
如果我說:「崩潰就崩潰,關我甚麼事?」
康德老師會說:「你輕諾寡信,從中得到便宜,是因為這世界還有人相信有人守諾言,才會令你得其所哉啊。如果諾言這樣東西徹底崩潰了,你還能夠騙人嗎?」
所以,康德的結論是:「諾言」這東西,有「一定要守」的必然性,違反這必然性,會最終導致你的行為無效,這是不理智的做法。
這就是康德「定然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道理了。
各位未悶到暈,還想延伸閱讀的,可以看: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tegorical_imperative(英文)
香港人文哲學會「論康德之定然律令底三程式及其例證」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應繁則繁,應簡則簡
古時字的數量不夠,人類生活卻日漸複雜,為了避免混淆,會「一賣開二」、「開三」、「開四」......加上了字義性質的偏旁成為新字,使意義更明確,這是歷史上中文字數不斷增加的原因之一,是文化的進步。
比方「系」是始祖字,加上不同的偏旁,以作意思的識別。中國文字數量經過一段這樣的「增長期」,在明清之前大體已備。
中國在1950年代製造現行的「簡體字」時,有不少是重新起用古時的一個筆劃較少的字,通用代替幾個字。有很多是用一個同音字,代替了幾個不同的字。很多來自大陸的人士受了政府的宣傳教育,說大陸頒布那套簡體字是必然的「進步」。
比方「系」是始祖字,加上不同的偏旁,以作意思的識別。中國文字數量經過一段這樣的「增長期」,在明清之前大體已備。
中國在1950年代製造現行的「簡體字」時,有不少是重新起用古時的一個筆劃較少的字,通用代替幾個字。有很多是用一個同音字,代替了幾個不同的字。很多來自大陸的人士受了政府的宣傳教育,說大陸頒布那套簡體字是必然的「進步」。
行在澳洲:四驅車
澳洲人對四驅車的癖好,舉世無雙。
我說「癖好」,而不是「愛好」,是因為我覺得情況已經超乎尋常,甚至有些過份。現在澳洲國內每賣出四輛汽車,其中便有一輛是四驅車,這是全世界最高的人均比例。
其實絕大部分人,都用不著四驅車的攀山越野性能,估計在澳洲路上95%以上的四驅車,終其「一生」都不曾”Leave the Bitumen” (離開柏油馬路)或 ”See the Bush” (不是去見小布殊,是到「鄉下」)。
大多數四驅車只是在市區內行走,車主用作日常代步之用。住城市而選購四驅車的理由,大致上可以歸納為:
我說「癖好」,而不是「愛好」,是因為我覺得情況已經超乎尋常,甚至有些過份。現在澳洲國內每賣出四輛汽車,其中便有一輛是四驅車,這是全世界最高的人均比例。
其實絕大部分人,都用不著四驅車的攀山越野性能,估計在澳洲路上95%以上的四驅車,終其「一生」都不曾”Leave the Bitumen” (離開柏油馬路)或 ”See the Bush” (不是去見小布殊,是到「鄉下」)。
大多數四驅車只是在市區內行走,車主用作日常代步之用。住城市而選購四驅車的理由,大致上可以歸納為:
2007年2月17日 星期六
Free Range雞蛋
近年來澳洲超市和蔬果店的貨架上,多了Free Range雞蛋出售,實屬可喜的現象。
Free Range雞蛋給你第一個印象是──貴!
普通12隻共重700克的大雞蛋賣澳幣2元5角,華人超市有時更便宜至2元!而Free Range雞蛋就要賣4元,如果是註明是Free Range和餵有機飼料的更貴至6-7元,好像很不化算。
Free Range雞蛋的明顯好處是味道特別好,蛋黃色澤較深黃、結實和不易散開。現代營養學者說每個人一天以吃一隻雞蛋為限,一家四口計,吃土雞蛋每次增加開支不足5角錢。今日在外間一杯奶茶也要2元5角啦!愚意認為絕對值得。
所謂土雞蛋,是母雞不關在雞籠裡,在農場內自由走動。你會說,我只是吃蛋,母雞如何生活關我何事?殊不知母雞如何生活,對蛋的質素影響大矣!吃進肚子裡的東西直接影響你的健康,不可大意!
我來告訴你「非土雞蛋」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大量的母雞被關在暗無天日的戶內雞場中,為節省成本,雞籠分十多層,由地面到屋頂,雞隻擁擠不堪;又不定期清洗,母雞很多患上皮膚病,羽毛脫落,雞腳脫皮,慘不忍賭。
無良的農場主更用含有高蛋白質和激素的飼料,把牠們催成生蛋機器。更恐怖的事實是利用牠們一天生一隻蛋的習慣,暗室中六小時開燈,六小時關燈,乾脆一天變兩天,母雞那堪這樣摧殘,不消幾個月便喪失生殖機能,送進宰雞機變成貓狗的飼料。
這樣生產出來的蛋,你忍心吃下去嗎?
布市的「星期天 Market」,有土雞農場直接由鄉間出來設攤位售賣,價錢特別便宜,有些還出示養雞養雞實況照片,以示真正Free Range。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Free Range雞蛋給你第一個印象是──貴!
普通12隻共重700克的大雞蛋賣澳幣2元5角,華人超市有時更便宜至2元!而Free Range雞蛋就要賣4元,如果是註明是Free Range和餵有機飼料的更貴至6-7元,好像很不化算。
Free Range雞蛋的明顯好處是味道特別好,蛋黃色澤較深黃、結實和不易散開。現代營養學者說每個人一天以吃一隻雞蛋為限,一家四口計,吃土雞蛋每次增加開支不足5角錢。今日在外間一杯奶茶也要2元5角啦!愚意認為絕對值得。
所謂土雞蛋,是母雞不關在雞籠裡,在農場內自由走動。你會說,我只是吃蛋,母雞如何生活關我何事?殊不知母雞如何生活,對蛋的質素影響大矣!吃進肚子裡的東西直接影響你的健康,不可大意!
我來告訴你「非土雞蛋」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大量的母雞被關在暗無天日的戶內雞場中,為節省成本,雞籠分十多層,由地面到屋頂,雞隻擁擠不堪;又不定期清洗,母雞很多患上皮膚病,羽毛脫落,雞腳脫皮,慘不忍賭。
無良的農場主更用含有高蛋白質和激素的飼料,把牠們催成生蛋機器。更恐怖的事實是利用牠們一天生一隻蛋的習慣,暗室中六小時開燈,六小時關燈,乾脆一天變兩天,母雞那堪這樣摧殘,不消幾個月便喪失生殖機能,送進宰雞機變成貓狗的飼料。
這樣生產出來的蛋,你忍心吃下去嗎?
布市的「星期天 Market」,有土雞農場直接由鄉間出來設攤位售賣,價錢特別便宜,有些還出示養雞養雞實況照片,以示真正Free Range。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16日 星期五
窩打老道1號
左邊是「窩 8」,右邊淡黃色的一棟便是「華德大廈」。中間那一大堆便是果欄、雞鴨欄。 |
提起窩打老道,香港人大概會聯想到「何文田」 或「九龍塘」那邊的高尚住宅區,我小時住過「窩打老道1號」,那時講起來也飄飄然,希望有人會(誤)以為我是富家子弟哩。
查實窩打老道的一端是九龍塘,但另一端是通到油麻地海旁,這邊是全香港居住環境最惡劣的地方之一!我住的「窩打老道1號」,說得精確一些,是窩打老道1號 A 的「華德大廈」,近年陳方安生的弟弟方曼生牽涉到一宗命案,模特兒彭楚盈在這大廈的家中喪命,過了幾個月才被發現,報章有報道的。
我讀小學時,還是住在廣東道808號,要「倒夜香」的舊式唐樓,1966我讀小六那年,爸爸終於買了樓,就是附近的華德大廈,價錢約二萬元。
我在皇家香港警察的日子
(1)
我在1977年加入香港政府做「二級行政主任」(Executive Officer-II),起薪$2000餘元。行政主任是一個General Grade,由布政司署(Government Secretariat)招聘和任用,調配到不同的政府部門,擔任「非決策性」的一般行政管理工作。
1981年,在房屋署不經不覺已經做了3年零8個月,接到布政司署的調職通知,新職位在「觀塘警署」,做「署理(Acting)一級行政主任」。
雖然是Acting,已經可以照一級行政主任的起薪點支薪,有4000多元,以那時的消費而論,相當豐厚;而且心照不宣,這次調職雖然名曰只是Acting For Administrative Convenience,其實有「試用」性質,可望按實際工作表現來考核,正式升為一級行政主任,這是香港政府的慣用人事管理制度。
我在1977年加入香港政府做「二級行政主任」(Executive Officer-II),起薪$2000餘元。行政主任是一個General Grade,由布政司署(Government Secretariat)招聘和任用,調配到不同的政府部門,擔任「非決策性」的一般行政管理工作。
1981年,在房屋署不經不覺已經做了3年零8個月,接到布政司署的調職通知,新職位在「觀塘警署」,做「署理(Acting)一級行政主任」。
雖然是Acting,已經可以照一級行政主任的起薪點支薪,有4000多元,以那時的消費而論,相當豐厚;而且心照不宣,這次調職雖然名曰只是Acting For Administrative Convenience,其實有「試用」性質,可望按實際工作表現來考核,正式升為一級行政主任,這是香港政府的慣用人事管理制度。
2007年2月15日 星期四
聲音
在香港的時候,很長時間住多層大廈。香港寸金尺土,建築師都是不世奇才,在豆丁的面積上建成的大廈,可以設計到每層四個角每個角有二個單位,共八個,而每個單位是起碼兩面有窗!
這樣的設計,住戶之間的距離很親密,到了大家站在窗前伸手出去便可以握手的地步了!
大家聲音相聞,不想聽的,安裝冷氣機,關窗,對面的住戶可慘了,馬達聲加上熱風直噴,他不效尤也不行。天氣稍涼時,才會開窗的。
圖片來源:http://noise.ksepb.gov.tw/main03.asp
開了窗,聽到的聲音可多哪:大人講話、孩子喧嘩、貓叫狗吠、阿媽打仔、仔女扭計、收音機、電視機、唱卡拉OK、還有做飯時爆紅油鑊下青菜的「嘩啦」一聲。最吵的是鄰居聚眾打麻雀,辟辟拍拍洗牌疊牌打牌,加上「頭先邊個咁鬼衰,扣死我隻絕章三筒,聽我無胡食!」的評語....一天到晚,難有安靜的時刻。
街上的噪音,有汽車聲、修路聲、建築地盤聲、商店傳出的音樂、旁人講話、講手機....耳膜都習慣了不斷接收高分貝(Decibel,量度聲音響度的單位)的訊息。
來了澳洲,首先喜歡的是這裡的「靜」。
除了市中心和住宅區的購物商場和附近的街道,很少見到人。屋與屋的距離也比較遠,日間假如鄰居都上了班或外出,使人有身居死城之感。聽不到人聲,只有鳥聲和蟲鳴。
來澳洲的頭幾個星期,說來好笑,是太靜了,睡不著!
晚上靜上加靜,初冬時分,連蟲聲也沒有,真的是「萬籟無聲」,聽慣了香港無時無刻的市聲,我的耳鼓裡一片真空,嗡嗡作響,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容易入睡。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這樣的設計,住戶之間的距離很親密,到了大家站在窗前伸手出去便可以握手的地步了!
大家聲音相聞,不想聽的,安裝冷氣機,關窗,對面的住戶可慘了,馬達聲加上熱風直噴,他不效尤也不行。天氣稍涼時,才會開窗的。
圖片來源:http://noise.ksepb.gov.tw/main03.asp
開了窗,聽到的聲音可多哪:大人講話、孩子喧嘩、貓叫狗吠、阿媽打仔、仔女扭計、收音機、電視機、唱卡拉OK、還有做飯時爆紅油鑊下青菜的「嘩啦」一聲。最吵的是鄰居聚眾打麻雀,辟辟拍拍洗牌疊牌打牌,加上「頭先邊個咁鬼衰,扣死我隻絕章三筒,聽我無胡食!」的評語....一天到晚,難有安靜的時刻。
街上的噪音,有汽車聲、修路聲、建築地盤聲、商店傳出的音樂、旁人講話、講手機....耳膜都習慣了不斷接收高分貝(Decibel,量度聲音響度的單位)的訊息。
來了澳洲,首先喜歡的是這裡的「靜」。
除了市中心和住宅區的購物商場和附近的街道,很少見到人。屋與屋的距離也比較遠,日間假如鄰居都上了班或外出,使人有身居死城之感。聽不到人聲,只有鳥聲和蟲鳴。
來澳洲的頭幾個星期,說來好笑,是太靜了,睡不著!
晚上靜上加靜,初冬時分,連蟲聲也沒有,真的是「萬籟無聲」,聽慣了香港無時無刻的市聲,我的耳鼓裡一片真空,嗡嗡作響,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容易入睡。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漢字的特點
本地的中文報刊,有幾位本地中文學校的老師發表過文章,闡釋漢字的特點和美感,譽為為舉世無雙的文字系統。
一般懂中文的成人讀著這些文章,不免有「原來如此」和產生自豪的感覺。生為華人,有機會學習並能夠運用中文、欣賞美妙地運用漢字特點的唐詩、宋詞、元曲,不亦快哉!
習慣用字母系統的西方人,學習中文時口語尚不太難,但一到認寫漢字便頭痛不堪,咸稱「中文是十分困難的語言」,我們在澳洲的第二、三代華人子弟,大致上也認同這種看法;強逼他們學習書面中文,真有生死搏鬥之感。
我當然知道要移民子弟懂中文是艱苦的事情,事實上觀察在澳洲的其他後裔,例如其中為大社區的希臘、意大利、愛爾蘭、德國、荷蘭等等,一旦上了四、五十年,其第二、三代的子弟也是通通把「母語」忘得一乾二淨,成為純粹的「英語人」!
身為現代「地球村」之一員,只懂得一種語言太吃虧了。多懂一種語言自然可以擴闊自己的思想文化視野,有人則認為身為「華人」,不懂中文似乎「更為」說不過去,這也是許多華人家長的想法。
漢字不盡是象形
幾位老師的文章,都強調了漢字「象形」的特點,例如日、月、木、人、馬、鳥等等,脫胎上古對事物的圖畫,但是「象形」只可視之為入門的階磚而已,因為「象形文字」,我估計只佔常用漢字之十分之一左右。
純象形的文字只是極之幼稚的語言系統,根本不足以承載較複雜的意義。
事實上在二千多年之前,古籍〈周禮〉已提及所謂「六書」〈造漢字的六個原則〉,不過未列舉其名目。到了漢朝鄭玄注〈周禮〉,才把「六書」分為:
1. 象形
2. 會意
3. 轉注
4. 處事
5. 假借
6. 諧聲
同屬漢代,編寫中國第一本權威字典〈說文解字〉的許慎,在序言中有不同的「六書」名目:
1. 指事
2. 象形
3. 形聲
4. 會意
5. 轉注
6. 假借
鄭玄和許慎二說大同小異,而次序全然不同,許說至今較為流行。
我想指出的是,漢字中佔了大部分的是「形聲」,而把握了這個要點,在教授學生認識新字,擴大詞彙量的時候可以提高不少效率。
例如教曉了學生一個「肖」字,便可介紹同一系統的「形聲字」:峭、消、逍、趙、鞘、俏、削……
又如由「喬」字開始,學習橋、嶠、繑、嬌、蕎、礄、僑……由「令」開始,學習伶、冷、泠、鈴、蛉、羚、齡、苓、玲、瓴、翎、鴒、舲……解釋起配合不同偏旁後的新意義猶如講故事一般有趣。
學生如果已經是懂得講中文的,更是事半功倍,提高認字速度,而且通曉了不同的偏旁,是繼續擴大字彙有力的工具。
這樣的中文造字結構,不是跟英文的由an演變成Ban,Can,Dan,Fan,Jan,Man,Nan,Pan,Ran,Tan,Van相似嗎?
比起英文字第一個字母的「聲母」如B、C、D……中文的偏旁不是更「有趣」和「有效率」嗎?用這樣的教導方法,誰說中文難學!
此外,「會意」字也是另一個大系統。歷來的老師。大多沿用兩個傳統例子「人言為信」、「止戈為武」來說明何謂「會意字」,但老師在拆字教學生時要小心,何者為形聲、何者為會意、何者是二合一,不可牽強附會。
宋朝有過一段文壇軼事:王安石把「波」字解作「波者,水之皮」,蘇軾便反舌相稽道:「然則,滑者水之骨乎?」(其實「波」和「滑」都是形聲字,不是會意字。)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一般懂中文的成人讀著這些文章,不免有「原來如此」和產生自豪的感覺。生為華人,有機會學習並能夠運用中文、欣賞美妙地運用漢字特點的唐詩、宋詞、元曲,不亦快哉!
習慣用字母系統的西方人,學習中文時口語尚不太難,但一到認寫漢字便頭痛不堪,咸稱「中文是十分困難的語言」,我們在澳洲的第二、三代華人子弟,大致上也認同這種看法;強逼他們學習書面中文,真有生死搏鬥之感。
我當然知道要移民子弟懂中文是艱苦的事情,事實上觀察在澳洲的其他後裔,例如其中為大社區的希臘、意大利、愛爾蘭、德國、荷蘭等等,一旦上了四、五十年,其第二、三代的子弟也是通通把「母語」忘得一乾二淨,成為純粹的「英語人」!
身為現代「地球村」之一員,只懂得一種語言太吃虧了。多懂一種語言自然可以擴闊自己的思想文化視野,有人則認為身為「華人」,不懂中文似乎「更為」說不過去,這也是許多華人家長的想法。
漢字不盡是象形
幾位老師的文章,都強調了漢字「象形」的特點,例如日、月、木、人、馬、鳥等等,脫胎上古對事物的圖畫,但是「象形」只可視之為入門的階磚而已,因為「象形文字」,我估計只佔常用漢字之十分之一左右。
純象形的文字只是極之幼稚的語言系統,根本不足以承載較複雜的意義。
事實上在二千多年之前,古籍〈周禮〉已提及所謂「六書」〈造漢字的六個原則〉,不過未列舉其名目。到了漢朝鄭玄注〈周禮〉,才把「六書」分為:
1. 象形
2. 會意
3. 轉注
4. 處事
5. 假借
6. 諧聲
同屬漢代,編寫中國第一本權威字典〈說文解字〉的許慎,在序言中有不同的「六書」名目:
1. 指事
2. 象形
3. 形聲
4. 會意
5. 轉注
6. 假借
鄭玄和許慎二說大同小異,而次序全然不同,許說至今較為流行。
我想指出的是,漢字中佔了大部分的是「形聲」,而把握了這個要點,在教授學生認識新字,擴大詞彙量的時候可以提高不少效率。
例如教曉了學生一個「肖」字,便可介紹同一系統的「形聲字」:峭、消、逍、趙、鞘、俏、削……
又如由「喬」字開始,學習橋、嶠、繑、嬌、蕎、礄、僑……由「令」開始,學習伶、冷、泠、鈴、蛉、羚、齡、苓、玲、瓴、翎、鴒、舲……解釋起配合不同偏旁後的新意義猶如講故事一般有趣。
學生如果已經是懂得講中文的,更是事半功倍,提高認字速度,而且通曉了不同的偏旁,是繼續擴大字彙有力的工具。
這樣的中文造字結構,不是跟英文的由an演變成Ban,Can,Dan,Fan,Jan,Man,Nan,Pan,Ran,Tan,Van相似嗎?
比起英文字第一個字母的「聲母」如B、C、D……中文的偏旁不是更「有趣」和「有效率」嗎?用這樣的教導方法,誰說中文難學!
此外,「會意」字也是另一個大系統。歷來的老師。大多沿用兩個傳統例子「人言為信」、「止戈為武」來說明何謂「會意字」,但老師在拆字教學生時要小心,何者為形聲、何者為會意、何者是二合一,不可牽強附會。
宋朝有過一段文壇軼事:王安石把「波」字解作「波者,水之皮」,蘇軾便反舌相稽道:「然則,滑者水之骨乎?」(其實「波」和「滑」都是形聲字,不是會意字。)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14日 星期三
No Win, No Pay
在西方國家,也許應該說在是任何地方,請律師打官司都是花大錢的事,傾家蕩產也有可能。No Win, No Pay(打不贏不收錢),有這麼便宜的事?
正是,而且十分普遍,就在我們澳洲,大小報章都有廣告。
這些「打不贏不收錢」的律師,專門幫人控告這個、控告那個,索取賠償;對方可能是僱主、政府、私人、或他們投保的的保險公司。一上法庭,對方又要請律師應訊,打來打去,輸的一方要向贏方賠償,還可能要付贏方的法庭費律師費,十分恐怖。
幫「苦主」打贏官司的律師要收律師費,幫被告一方打輸的律師也不會不收;今次贏、下次輸,今次輸、下次贏,輸輸贏贏,錢滾來滾去,到底最後是誰是大贏家?不用我講你都明白了。
世界上豈有「免費午餐」!事主委託「打不贏不收錢」的律師時,要簽署合約,上庭要依足他的指示作供,對自己的前僱主甚至朋友甚麼難聽的話也要說出來。最重要的是,假如勝訴獲得賠償,要把其中的若干%,分給律師作為酬勞。
這個%,大有學問,各律師的收取的比率不一定一樣,「大咬」的會分去你的大部分,得來的賠償往往所餘無幾!
那些律師,正是「係又告,唔係又告」。幾年前黃金海岸有個青年到朋友家玩,獨自走出後園,一時興起「插水式」跳落河,弄傷頸骨導至傷殘,居然告朋友一家疏忽,法庭判他勝訴得到巨額賠款。具體數目我記不得了,不過這些「永久性損傷」法庭判一百幾十萬澳幣,絕不罕見。這案件可能就是那些「打不贏不收錢」律師的傑作。付款的或會是朋友家投保Public Liability的保險公司,但本來是自己不慎弄傷自己,卻反咬朋友一口,在我們亞洲人眼中,真的是無情無義。
我還聽過有賊入屋行竊,踩到水跡跌傷而告屋主的。真是天下奇聞!
保險公司不是白做的,結果還不是保費加完又加,Public Liability保費一加幾倍,商家和政府把成本開支轉嫁在服務費上;而很多社區團體付不起,以往經常舉辦的免費康樂活動,不少迫著要永遠停辦。
真的是No Win, No Pay?Everybody Pays才是真的。
做成這個畸形現象,我懷疑是否澳洲大學製造了過多的法律系畢業生,太多律師沒工作做而形成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正是,而且十分普遍,就在我們澳洲,大小報章都有廣告。
這些「打不贏不收錢」的律師,專門幫人控告這個、控告那個,索取賠償;對方可能是僱主、政府、私人、或他們投保的的保險公司。一上法庭,對方又要請律師應訊,打來打去,輸的一方要向贏方賠償,還可能要付贏方的法庭費律師費,十分恐怖。
幫「苦主」打贏官司的律師要收律師費,幫被告一方打輸的律師也不會不收;今次贏、下次輸,今次輸、下次贏,輸輸贏贏,錢滾來滾去,到底最後是誰是大贏家?不用我講你都明白了。
世界上豈有「免費午餐」!事主委託「打不贏不收錢」的律師時,要簽署合約,上庭要依足他的指示作供,對自己的前僱主甚至朋友甚麼難聽的話也要說出來。最重要的是,假如勝訴獲得賠償,要把其中的若干%,分給律師作為酬勞。
這個%,大有學問,各律師的收取的比率不一定一樣,「大咬」的會分去你的大部分,得來的賠償往往所餘無幾!
那些律師,正是「係又告,唔係又告」。幾年前黃金海岸有個青年到朋友家玩,獨自走出後園,一時興起「插水式」跳落河,弄傷頸骨導至傷殘,居然告朋友一家疏忽,法庭判他勝訴得到巨額賠款。具體數目我記不得了,不過這些「永久性損傷」法庭判一百幾十萬澳幣,絕不罕見。這案件可能就是那些「打不贏不收錢」律師的傑作。付款的或會是朋友家投保Public Liability的保險公司,但本來是自己不慎弄傷自己,卻反咬朋友一口,在我們亞洲人眼中,真的是無情無義。
我還聽過有賊入屋行竊,踩到水跡跌傷而告屋主的。真是天下奇聞!
保險公司不是白做的,結果還不是保費加完又加,Public Liability保費一加幾倍,商家和政府把成本開支轉嫁在服務費上;而很多社區團體付不起,以往經常舉辦的免費康樂活動,不少迫著要永遠停辦。
真的是No Win, No Pay?Everybody Pays才是真的。
做成這個畸形現象,我懷疑是否澳洲大學製造了過多的法律系畢業生,太多律師沒工作做而形成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直譯劣譯污染中文
您有沒有看過甚麼「奧運冠軍李麗珊是香港人的驕傲」之類的文句?
您不覺得很突兀嗎?不幸的是,這種語文逐漸流行起來了!
「驕傲」者,Pride也,是哪些該死的譯者常常一見到Pride(名詞)或Proud(形容詞)兩個字,便馬上翻為「驕傲」….久而久之,入侵了日常的中文。
現在居然會有人用上了這種筆法,寫甚麼「老師們都為學校今年出了一個9優狀元而驕傲」的文章!
老師不是由我們小時開始教導我們,做人不要「驕傲」的嗎?
您不覺得很突兀嗎?不幸的是,這種語文逐漸流行起來了!
「驕傲」者,Pride也,是哪些該死的譯者常常一見到Pride(名詞)或Proud(形容詞)兩個字,便馬上翻為「驕傲」….久而久之,入侵了日常的中文。
現在居然會有人用上了這種筆法,寫甚麼「老師們都為學校今年出了一個9優狀元而驕傲」的文章!
老師不是由我們小時開始教導我們,做人不要「驕傲」的嗎?
自然療法
有個澳洲佬喜歡尋花問柳,有天發覺自己的東西又紅又腫,於是去看醫生。
醫生替他檢查一會,沈吟不語,然後嚴肅的說:
「Sorry, Mate!你的傢伙患上一種××病,是沒法醫治的。」
「沒法醫治的!?」
「我很抱歉,但為了避免蔓延到身體其他地方,你還是趕快做手術,把它切除比
較好。」
澳洲佬半信半疑,回家獃了幾天,誰知情況越來越嚴重,他的寶貝還開始潰爛!
他著慌了,馬上去找另一位專科醫生。
醫生細細檢查後,說:「我肯定是××病,一定要做手術切除。」
澳洲知道沒有希望,死氣沉沉的回家。他的損友知道此事,都唉聲嘆氣。忽然有
人說:「我們的西方醫學沒得救,事到如今,為甚麼不試試東方的「自然療法」
?
澳洲佬一想,正是病急亂投醫,於是聽人介紹去找一個老中醫師。
老中醫師「望、聞、問、切」之後,說:「西醫的診斷是對的,真的是××病..
....不過......」
「???」
「他們說要切除,那未免小題大做了。」
「您是說,不用切除?」
「當然不用!你們那些澳洲西醫,只曉得叫人施手術,賺手術費!」老中醫慈祥
的說:「別忘記我們用的是『自然療法』哩!」
澳洲佬如釋重負說,說:「那好了!我還在擔心一旦切掉了我的寶貝,以後還用
風流快活麼?」
老中醫慢條斯理的說:
「不用切不用切,我擔保,三天之後,它就會自然地脫落的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醫生替他檢查一會,沈吟不語,然後嚴肅的說:
「Sorry, Mate!你的傢伙患上一種××病,是沒法醫治的。」
「沒法醫治的!?」
「我很抱歉,但為了避免蔓延到身體其他地方,你還是趕快做手術,把它切除比
較好。」
澳洲佬半信半疑,回家獃了幾天,誰知情況越來越嚴重,他的寶貝還開始潰爛!
他著慌了,馬上去找另一位專科醫生。
醫生細細檢查後,說:「我肯定是××病,一定要做手術切除。」
澳洲知道沒有希望,死氣沉沉的回家。他的損友知道此事,都唉聲嘆氣。忽然有
人說:「我們的西方醫學沒得救,事到如今,為甚麼不試試東方的「自然療法」
?
澳洲佬一想,正是病急亂投醫,於是聽人介紹去找一個老中醫師。
老中醫師「望、聞、問、切」之後,說:「西醫的診斷是對的,真的是××病..
....不過......」
「???」
「他們說要切除,那未免小題大做了。」
「您是說,不用切除?」
「當然不用!你們那些澳洲西醫,只曉得叫人施手術,賺手術費!」老中醫慈祥
的說:「別忘記我們用的是『自然療法』哩!」
澳洲佬如釋重負說,說:「那好了!我還在擔心一旦切掉了我的寶貝,以後還用
風流快活麼?」
老中醫慢條斯理的說:
「不用切不用切,我擔保,三天之後,它就會自然地脫落的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13日 星期二
第一次聽流行音樂會
1966-67年,我讀F. 1,這是正是Beatles雄霸樂壇的時代,同時也蘊釀著改變,開始流行A Go Go節拍的音樂。
我們一班大小孩,目迷五色於歐西流行曲的新世界,一切都那麼新鮮,日日夜夜捧著收音機,聽香港電台英文台的 Uncle Ray、中文台的嘉蓮,和商業電台的詹小屏的流行曲節目,如飢似渴地盡情吸收,流行榜的名次,比課本還要熟。學生家中環境比較好的,以學結他、組樂隊為最趨時的活動。新樂隊有如雨後春筍,唱片公司也積極發掘有水準的新人,捧起來做年輕人的偶像。
我們一班大小孩,目迷五色於歐西流行曲的新世界,一切都那麼新鮮,日日夜夜捧著收音機,聽香港電台英文台的 Uncle Ray、中文台的嘉蓮,和商業電台的詹小屏的流行曲節目,如飢似渴地盡情吸收,流行榜的名次,比課本還要熟。學生家中環境比較好的,以學結他、組樂隊為最趨時的活動。新樂隊有如雨後春筍,唱片公司也積極發掘有水準的新人,捧起來做年輕人的偶像。
笑話 鸚鵡 Suprised
鸚鵡
牧師的太太在寵物店買了頭鸚鵡,回家之後才發覺鸚鵡不知從那裡學得滿口粗言穢語,使她十分懊惱。
牧師於是親身把鸚鵡帶回寵物店,要求更換一頭好的。
寵物店主人馬上向牧師賠不是,又在店裡拿出另一頭鸚鵡,說:「這頭一定沒有問題!牧師,請您拉拉牠的左腳!」
牧師一拉,鸚鵡便高聲的唸「主禱文」。
牧師的太太在寵物店買了頭鸚鵡,回家之後才發覺鸚鵡不知從那裡學得滿口粗言穢語,使她十分懊惱。
牧師於是親身把鸚鵡帶回寵物店,要求更換一頭好的。
寵物店主人馬上向牧師賠不是,又在店裡拿出另一頭鸚鵡,說:「這頭一定沒有問題!牧師,請您拉拉牠的左腳!」
牧師一拉,鸚鵡便高聲的唸「主禱文」。
食在澳洲:澳式中餐
「中餐」風行全世界,多偏僻的地方也會有中餐館,澳洲也不例外;雖然做出來的「中餐」,或會跟正宗的相去甚遠。
「中餐」在澳洲,少說也有幾十年歷史,以廣東菜為主,而且很多老店是中山人士經營。近年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華人多了,開始有其他品種的中國菜加入陣營。
現在談到的,是傳統的「澳式中餐」。
澳洲人最喜歡吃的中餐,不外乎下列幾樣:
春卷(頭盤)
檸檬雞
鐵板豉椒牛肉
鐵板蒙古羊
咕老肉(甜酸排骨)
炒飯
以往,只要懂得弄這幾樣菜,就可以在澳洲任何地方開餐館,很多人做到家財百萬,有幾間屋有幾塊地。現在的澳洲人比較懂得吃了,會得點一些其他的菜,但一般人仍然以為,這些才是「中國菜」的正宗。
不像我們華人可以天天中午飲茶、夜晚上館子,澳洲人出外吃飯,是一星期一次起兩次止的盛事,通常在星期五和星期六晚上,吃中餐,喝一瓶酒,可以坐足一晚。他們先開酒,一邊飲一邊煞有介事的研究菜牌討論吃甚麼,不過到了最後,還是離不開以上的幾樣菜式。
有做餐館的朋友告訴我,有些西人顧客,每星期五都來同一間餐館,十多二十年不變,次次都是吃同一的東西,很容易應付。
有個澳洲妹跟我說:「中國炒飯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我吃一世都不會厭的…」(為了強調,第二句重複說一遍)
西人吃中餐,一般不懂用筷子,是用刀叉;不過近年在澳洲的華人多了,耳濡目染之下,有些西人開始學用筷子,以示懂得吃。
各人各自點菜,每人一碟自己吃,好像吃西餐一樣,佐以少許炒飯,絕少像我們吃白飯。結帳時各自付錢,我就在一家中餐館中見過,一桌十個人,十個人十張單,在櫃台前排長龍「碌卡」,碌到收銀的老闆娘氣咳!
一般來說,越是大城市,中餐館的水準越近今日的香港;越到偏僻的地方走,中餐館就越像傳統的「澳式中餐」!
有一次,我開車到距離我住的布里斯本約70公里的小鎮Boonah閒逛,中午找地方「醫肚」,竟然發現一間中餐館。進去,見店主是廣東人,我說想吃「乾炒牛河」。
店主說:「對不起,沒有河粉,吃米粉好不好?」
原來河粉要由布市新鮮運來,西人又少吃,小鎮餐館寧可不做;即使是可以儲存的平價大陸乾米粉,在這小鎮也是不得了的精品。
結果端上來的「乾炒牛米」是這樣的:碟上鋪滿了當地盛產、又平又靚的牛肉,只有一小撮的米粉。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中餐」在澳洲,少說也有幾十年歷史,以廣東菜為主,而且很多老店是中山人士經營。近年來自中國大陸和台灣的華人多了,開始有其他品種的中國菜加入陣營。
現在談到的,是傳統的「澳式中餐」。
澳洲人最喜歡吃的中餐,不外乎下列幾樣:
春卷(頭盤)
檸檬雞
鐵板豉椒牛肉
鐵板蒙古羊
咕老肉(甜酸排骨)
炒飯
以往,只要懂得弄這幾樣菜,就可以在澳洲任何地方開餐館,很多人做到家財百萬,有幾間屋有幾塊地。現在的澳洲人比較懂得吃了,會得點一些其他的菜,但一般人仍然以為,這些才是「中國菜」的正宗。
不像我們華人可以天天中午飲茶、夜晚上館子,澳洲人出外吃飯,是一星期一次起兩次止的盛事,通常在星期五和星期六晚上,吃中餐,喝一瓶酒,可以坐足一晚。他們先開酒,一邊飲一邊煞有介事的研究菜牌討論吃甚麼,不過到了最後,還是離不開以上的幾樣菜式。
有做餐館的朋友告訴我,有些西人顧客,每星期五都來同一間餐館,十多二十年不變,次次都是吃同一的東西,很容易應付。
有個澳洲妹跟我說:「中國炒飯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我吃一世都不會厭的…」(為了強調,第二句重複說一遍)
西人吃中餐,一般不懂用筷子,是用刀叉;不過近年在澳洲的華人多了,耳濡目染之下,有些西人開始學用筷子,以示懂得吃。
各人各自點菜,每人一碟自己吃,好像吃西餐一樣,佐以少許炒飯,絕少像我們吃白飯。結帳時各自付錢,我就在一家中餐館中見過,一桌十個人,十個人十張單,在櫃台前排長龍「碌卡」,碌到收銀的老闆娘氣咳!
一般來說,越是大城市,中餐館的水準越近今日的香港;越到偏僻的地方走,中餐館就越像傳統的「澳式中餐」!
有一次,我開車到距離我住的布里斯本約70公里的小鎮Boonah閒逛,中午找地方「醫肚」,竟然發現一間中餐館。進去,見店主是廣東人,我說想吃「乾炒牛河」。
店主說:「對不起,沒有河粉,吃米粉好不好?」
原來河粉要由布市新鮮運來,西人又少吃,小鎮餐館寧可不做;即使是可以儲存的平價大陸乾米粉,在這小鎮也是不得了的精品。
結果端上來的「乾炒牛米」是這樣的:碟上鋪滿了當地盛產、又平又靚的牛肉,只有一小撮的米粉。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5分鐘哲學:道德哲學
我們日常所謂「道德」,就是界定「甚麼事應該做、甚麼事不應該做」的標準。
「為甚麼這件事應該做?」
「為甚麼那件事不應該做?」
「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標準,是怎樣來的?」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道德哲學」(Ethics,一譯「倫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為甚麼這件事應該做?」
「為甚麼那件事不應該做?」
「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標準,是怎樣來的?」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道德哲學」(Ethics,一譯「倫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我愛千嬅
有些演員擅長演繹性格迴異的角色,最優秀的甚至被影評人譽為「千面人」。
老一輩的西洋演員中的佼佼者莫如亞歷堅尼斯(Alec Guinnes)和彼得斯拉(Peter Sellers)了。亞歷堅尼斯曾經擔當過很多影迷難忘的角色,包括英國軍官(桂河橋)、間諜(John Le Carre 小說改編的電影)、阿拉伯酋長(沙漠梟雄)、印度哲人(印度之旅)、猶太老匪(孤星血淚)、蘇聯將軍(齊瓦哥醫生)等等。彼得斯拉演說法國腔英語的烏龍幫辦(Pink Panther)系列電影當然令觀眾笑得死去活來,在「密碼114」(Dr Strangelove)中一人飾演三個角色,而觀眾在散場後仍不知都是他,其演技之精湛可算極級!
較為後期的千面演員男的有羅拔迪尼路(Robert De Niro),以「方法演技」聞名;女的有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被稱為「演戲機器」,都是變化多端、頻頻以不同形象示人的傑出演員。
這類千面超級演員,我要送他們一個形容:「戲真情假」!他們飾演那麼多角色,不會就是真的有那麼多種不同的性格,戲演得逼真,感情卻是裝出來的,還不是「戲真情假」?
戲假情真楊千嬅
演藝的另一個極端便是那些具有個人魅力的演員,其成功之處便是飾演自己,把自己演進角色裡,無論演甚麼都帶有濃厚的個人影子,假如觀眾受落的話可以一直演下去,毋須改變。很多「偶像級明星」都有這個特點,觀眾只是看他演自己便已足夠,例如玉女時代的柯德莉夏萍,和「賭神」、「英雄本色」、「上海灘」、「精裝追女仔」時代的周潤發。
不可不提的,是帶有濃厚犬儒主義、不怕自嘲、貪圖小利、臨危開溜、但在逃不過的大關頭上卻絲毫不含糊和具有道德勇氣、香港小市民本色的——許冠文和周星馳了!兩人的幾十齣電影中,演過很多古今的角色,但也不過是反覆詮釋這個形像。
這類演員,剛好用「戲假情真」來作形容。
楊千嬅,護士出身,1995年憑歌唱比賽進入娛樂圈,雖然起步較遲,近幾年的星運很好,1998年第一齣電影「全職大盜」以來已經拍了十多齣電影,以喜劇為主。
幾年前看了香港影評人方保羅的網頁,稱讚她是近年最重要的香港喜劇女演員,使我開始注意楊千嬅的電影。
楊千嬅自小有個綽號:「大笑姑婆」,她演任何角色都有強烈的個人味道,觀眾就是喜歡這一點。和周星馳一樣、楊千嬅經常演失敗者,但是從不掩飾自己的弱點,總是安於現狀,絕不怨天尤人,以樂觀態度、苦哈哈的應付過去(「玉女添丁」、「行運超人」和「新紮師妹」中表露無遺)。另外,她又創造出一個絕不害羞、採取主動、熱烈追求心愛男人的傻大姐形象(「行運超人」、「安娜與武林」、「花好月圓」),其瘋狂表現可謂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楊千嬅最可愛的,是她仰天大笑時的嘴巴和牙齒,和做錯事時「認衰」的表情。據說她的個人口頭禪是:「對就要讚,錯就要企定被人打!」可見她的確是把自己演進戲裡去了。
2003年香港人經歷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日子,SARS風暴、百業蕭條、地產跌到最低點,而楊千嬅的電影大豐收:「行運超人」、「新紮師妹」、「龍咁威」、「安娜與武林」、「地下鐵」。愁雲慘霧中的香港人,在她的電影中得到一刻的歡樂和面對逆境的啟發,她的成功絕非偶然。
我愛的千嬅電影:
「玉女添丁」(陳冠希合演,馬偉豪導演)
意念來自六十年代陳寶珠的同名電影,都是未婚少女假裝懷孕、情況愈弄愈難收拾的喜劇,不過身分由六十年代中學生梅麗娟改為現代的公司職員方麗娟,楊千嬅的醜小鴨+傻大姐形象初試啼聲,一鳴驚人之作。
「行運超人」(梁朝偉合演,谷德昭導演)
楊千嬅演一個倒霉透頂、頭頭碰著黑但笑口常開的女子,遇著與她有宿世恩仇的風水命理大師「賴料布」,兩人合力扭轉命運。
「新紮師妹」(吳彥祖合演,馬偉豪導演)
沿用「玉女添丁」女主角的名字「方麗娟」,但今次的身分是成績最查的學警,勉強從警校畢業之後被派調閒職,卻誤打誤撞之下建了大功。
和「玉女添丁」一樣,她辦事烏龍百出,幸而邊都有一群純良友善的同事,幫了她不少忙,這是否SARS災難之下港人同舟共濟的象徵?
「安娜與武林」(鄭伊健合演,葉偉民導演)
人紅了沒話說,楊千嬅在本片的扮相有前所未有的漂亮。「大笑姑婆」的形象依舊,演一個到香港參加武林大會的中日混血女郎。縱是武功高強,也被她愛上的男人情傷,試鏡做明星又大熱倒灶,令人啼笑皆非。
「地下鐵」(梁朝偉合演,馬偉豪導演)
楊千嬅在本片稍作收歛,不再大癲大廢,演一個樂觀助人的盲女,偶遇婚姻介紹所騙子梁朝偉,梁忽然意外失明,兩人相濡以沫地墮入愛河。楊千嬅扮盲女維肖維妙,而再次演繹努力爭取愛情的女子,演來頗有深度。
千杯不醉 (吳彥祖合演,爾冬陞導演)
楊千嬅演一個醜小鴨式啤酒女郎,遇上有才華但失意的法國餐廚師吳彥祖,兩人誤打誤撞的同居起來,還拿出畢生積蓄讓他開法國餐廳。誰知道中途殺出一個來子中國大陸的靚女、有本事又有錢的女強人,把吳彥祖挖了過去做她的餐廳總廚,楊千嬅再演可愛的失敗者。
天生一對(任賢齊合演,羅永昌導演)
楊千嬅最新的電影,不是演普通的失敗者,而是事業成功的新女性,但忽然發現患上乳癌。千嬅把搞笑程度稍稍收歛,但意圖「燒炭」自殺一場仍使人笑中有淚,最後她覺悟到要「用最好的心情,擁抱最壞的事情」…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老一輩的西洋演員中的佼佼者莫如亞歷堅尼斯(Alec Guinnes)和彼得斯拉(Peter Sellers)了。亞歷堅尼斯曾經擔當過很多影迷難忘的角色,包括英國軍官(桂河橋)、間諜(John Le Carre 小說改編的電影)、阿拉伯酋長(沙漠梟雄)、印度哲人(印度之旅)、猶太老匪(孤星血淚)、蘇聯將軍(齊瓦哥醫生)等等。彼得斯拉演說法國腔英語的烏龍幫辦(Pink Panther)系列電影當然令觀眾笑得死去活來,在「密碼114」(Dr Strangelove)中一人飾演三個角色,而觀眾在散場後仍不知都是他,其演技之精湛可算極級!
較為後期的千面演員男的有羅拔迪尼路(Robert De Niro),以「方法演技」聞名;女的有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被稱為「演戲機器」,都是變化多端、頻頻以不同形象示人的傑出演員。
這類千面超級演員,我要送他們一個形容:「戲真情假」!他們飾演那麼多角色,不會就是真的有那麼多種不同的性格,戲演得逼真,感情卻是裝出來的,還不是「戲真情假」?
戲假情真楊千嬅
演藝的另一個極端便是那些具有個人魅力的演員,其成功之處便是飾演自己,把自己演進角色裡,無論演甚麼都帶有濃厚的個人影子,假如觀眾受落的話可以一直演下去,毋須改變。很多「偶像級明星」都有這個特點,觀眾只是看他演自己便已足夠,例如玉女時代的柯德莉夏萍,和「賭神」、「英雄本色」、「上海灘」、「精裝追女仔」時代的周潤發。
不可不提的,是帶有濃厚犬儒主義、不怕自嘲、貪圖小利、臨危開溜、但在逃不過的大關頭上卻絲毫不含糊和具有道德勇氣、香港小市民本色的——許冠文和周星馳了!兩人的幾十齣電影中,演過很多古今的角色,但也不過是反覆詮釋這個形像。
這類演員,剛好用「戲假情真」來作形容。
楊千嬅,護士出身,1995年憑歌唱比賽進入娛樂圈,雖然起步較遲,近幾年的星運很好,1998年第一齣電影「全職大盜」以來已經拍了十多齣電影,以喜劇為主。
幾年前看了香港影評人方保羅的網頁,稱讚她是近年最重要的香港喜劇女演員,使我開始注意楊千嬅的電影。
楊千嬅自小有個綽號:「大笑姑婆」,她演任何角色都有強烈的個人味道,觀眾就是喜歡這一點。和周星馳一樣、楊千嬅經常演失敗者,但是從不掩飾自己的弱點,總是安於現狀,絕不怨天尤人,以樂觀態度、苦哈哈的應付過去(「玉女添丁」、「行運超人」和「新紮師妹」中表露無遺)。另外,她又創造出一個絕不害羞、採取主動、熱烈追求心愛男人的傻大姐形象(「行運超人」、「安娜與武林」、「花好月圓」),其瘋狂表現可謂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楊千嬅最可愛的,是她仰天大笑時的嘴巴和牙齒,和做錯事時「認衰」的表情。據說她的個人口頭禪是:「對就要讚,錯就要企定被人打!」可見她的確是把自己演進戲裡去了。
2003年香港人經歷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日子,SARS風暴、百業蕭條、地產跌到最低點,而楊千嬅的電影大豐收:「行運超人」、「新紮師妹」、「龍咁威」、「安娜與武林」、「地下鐵」。愁雲慘霧中的香港人,在她的電影中得到一刻的歡樂和面對逆境的啟發,她的成功絕非偶然。
我愛的千嬅電影:
「玉女添丁」(陳冠希合演,馬偉豪導演)
意念來自六十年代陳寶珠的同名電影,都是未婚少女假裝懷孕、情況愈弄愈難收拾的喜劇,不過身分由六十年代中學生梅麗娟改為現代的公司職員方麗娟,楊千嬅的醜小鴨+傻大姐形象初試啼聲,一鳴驚人之作。
「行運超人」(梁朝偉合演,谷德昭導演)
楊千嬅演一個倒霉透頂、頭頭碰著黑但笑口常開的女子,遇著與她有宿世恩仇的風水命理大師「賴料布」,兩人合力扭轉命運。
「新紮師妹」(吳彥祖合演,馬偉豪導演)
沿用「玉女添丁」女主角的名字「方麗娟」,但今次的身分是成績最查的學警,勉強從警校畢業之後被派調閒職,卻誤打誤撞之下建了大功。
和「玉女添丁」一樣,她辦事烏龍百出,幸而邊都有一群純良友善的同事,幫了她不少忙,這是否SARS災難之下港人同舟共濟的象徵?
「安娜與武林」(鄭伊健合演,葉偉民導演)
人紅了沒話說,楊千嬅在本片的扮相有前所未有的漂亮。「大笑姑婆」的形象依舊,演一個到香港參加武林大會的中日混血女郎。縱是武功高強,也被她愛上的男人情傷,試鏡做明星又大熱倒灶,令人啼笑皆非。
「地下鐵」(梁朝偉合演,馬偉豪導演)
楊千嬅在本片稍作收歛,不再大癲大廢,演一個樂觀助人的盲女,偶遇婚姻介紹所騙子梁朝偉,梁忽然意外失明,兩人相濡以沫地墮入愛河。楊千嬅扮盲女維肖維妙,而再次演繹努力爭取愛情的女子,演來頗有深度。
千杯不醉 (吳彥祖合演,爾冬陞導演)
楊千嬅演一個醜小鴨式啤酒女郎,遇上有才華但失意的法國餐廚師吳彥祖,兩人誤打誤撞的同居起來,還拿出畢生積蓄讓他開法國餐廳。誰知道中途殺出一個來子中國大陸的靚女、有本事又有錢的女強人,把吳彥祖挖了過去做她的餐廳總廚,楊千嬅再演可愛的失敗者。
天生一對(任賢齊合演,羅永昌導演)
楊千嬅最新的電影,不是演普通的失敗者,而是事業成功的新女性,但忽然發現患上乳癌。千嬅把搞笑程度稍稍收歛,但意圖「燒炭」自殺一場仍使人笑中有淚,最後她覺悟到要「用最好的心情,擁抱最壞的事情」…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學功夫、教功夫
60-70年代之交,香港興起功夫擂台比賽,同時功夫電影大行其道,真正練功夫的「打仔明星」,如王羽、陳星、陳觀泰、狄龍、白彪、黃元申,當然還有神一樣的李小龍,看得我們一班青年人如癡如醉,上武館學功夫的不少。
有些朋友學空手道,但更多的是學那五花八門的中國功夫,甚麼洪家、白眉、詠春、蔡李佛、實用太極、南螳螂、北螳螂、洪佛、龍形摩橋、蛇形刁手…學過一招半式的同學,閒來就算不真的「講手」比試,也會胡吹大氣,談論甚麼派甚麼招式會「剋」那一派的甚麼招式。
我的飛踢又高又勁,有些師兄弟叫我做「金振八」(金振八是有名的韓國合氣道高手,也拍電影,擅長飛踢)
中學會考之後,我打暑期工,識了幾位讀別的中學的朋友,都是功夫迷,有個朋友說親眼看過一個「白眉派」的拳手,一拳打到對手吐血,嘩!這麼犀利,我也要學白眉!
有些朋友學空手道,但更多的是學那五花八門的中國功夫,甚麼洪家、白眉、詠春、蔡李佛、實用太極、南螳螂、北螳螂、洪佛、龍形摩橋、蛇形刁手…學過一招半式的同學,閒來就算不真的「講手」比試,也會胡吹大氣,談論甚麼派甚麼招式會「剋」那一派的甚麼招式。
我的飛踢又高又勁,有些師兄弟叫我做「金振八」(金振八是有名的韓國合氣道高手,也拍電影,擅長飛踢)
中學會考之後,我打暑期工,識了幾位讀別的中學的朋友,都是功夫迷,有個朋友說親眼看過一個「白眉派」的拳手,一拳打到對手吐血,嘩!這麼犀利,我也要學白眉!
委婉語
委婉語,英文叫Euphemism。
越發展得成熟的文化,豐富多彩的語言,委婉語必定越多。就是因為種種的原因,不把意思講明白,而要用另一個含蓄的說法。
中文的委婉語 ,一說出來,大家必會說:哦!我明白啦!
例如中國人很怕把「死」字直接講出來,於是有「去世」、「逝世」、「仙遊」、「往生」、「歸西」,廣東話有「去左」、「過身」、「唔係度」等等。
又如不想把某些形容詞直接講出來,恐怕使人難受,如:
把「盲」說成「失明」;
把「聾」說成「失聰」;
把「跛」說成「不良於行」;
或近年大陸把「失業」說為「下崗」等等。
英之中也有很多的委婉語(Euphemism),尤其是近年的講究Non-discriminatory(不帶歧視色彩) 的語言,經過傳媒和廣告撰稿人的加鹽加醋,以及注重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公務人員的「潤色」,更是五花八門,例如:
形容聾人,不說Deaf,說Hearing-impaired (聽覺有障礙);
形容窮人,不說Poor,說Disadvantaged (得不到好處);
形容二手貨,不說Second-hand ,說 Pre-loved(曾經有人愛過);
形容性別,不說Sex(男性、女性的「性」),說 Gender(文法中,名詞的陽性和陰性「性」);
形容貨品便宜,不說Cheap(使購買者「自我感覺不好」),說 Affordable(易於負擔)等等。
但我覺得有時做得太過份了!請看一個Lame(跛)字,越說越隱晦和累贅,有以下的「發展史」:
lame → crippled → handicapped → disabled → differently-abled
最後一個differently-abled,簡直是爛英文之尤。
有關委婉語,可參考下面的詳細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Euphemism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越發展得成熟的文化,豐富多彩的語言,委婉語必定越多。就是因為種種的原因,不把意思講明白,而要用另一個含蓄的說法。
中文的委婉語 ,一說出來,大家必會說:哦!我明白啦!
例如中國人很怕把「死」字直接講出來,於是有「去世」、「逝世」、「仙遊」、「往生」、「歸西」,廣東話有「去左」、「過身」、「唔係度」等等。
又如不想把某些形容詞直接講出來,恐怕使人難受,如:
把「盲」說成「失明」;
把「聾」說成「失聰」;
把「跛」說成「不良於行」;
或近年大陸把「失業」說為「下崗」等等。
英之中也有很多的委婉語(Euphemism),尤其是近年的講究Non-discriminatory(不帶歧視色彩) 的語言,經過傳媒和廣告撰稿人的加鹽加醋,以及注重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公務人員的「潤色」,更是五花八門,例如:
形容聾人,不說Deaf,說Hearing-impaired (聽覺有障礙);
形容窮人,不說Poor,說Disadvantaged (得不到好處);
形容二手貨,不說Second-hand ,說 Pre-loved(曾經有人愛過);
形容性別,不說Sex(男性、女性的「性」),說 Gender(文法中,名詞的陽性和陰性「性」);
形容貨品便宜,不說Cheap(使購買者「自我感覺不好」),說 Affordable(易於負擔)等等。
但我覺得有時做得太過份了!請看一個Lame(跛)字,越說越隱晦和累贅,有以下的「發展史」:
lame → crippled → handicapped → disabled → differently-abled
最後一個differently-abled,簡直是爛英文之尤。
有關委婉語,可參考下面的詳細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Euphemism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澳洲文學
澳洲的原住民只有口語,沒有文字;18世紀70年代澳洲成為英國殖民地,開始有大批英國流放犯被解來定居,後來有英國和愛爾蘭移民來澳洲。早期見於文字的的「澳洲文學」,實際上是「英國文學」或「英語文學」的延伸。
澳洲文學以起殖民時期流放犯、鄉野勞動者的口頭歌謠(Ballad)為開端。彼得遜(Andrew Barton “Banjo” Paterson 1864-1941)搜集編纂的《古叢林歌》(1905)就是這個時期的歌謠彙集,其中大多抒發被壓迫者的感受,富有民主精神。隨後出現當地出生的詩人,受英國古典詩人密爾頓(John Milton)、田園詩人沃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和浪漫派詩人雪萊(Percy Shelley)的影響,擅長敘事和描繪景色。
最早類似小說的作品,是流放犯寫於獄中的《昆塔斯 塞文頓》(1830)。在1850年前後,遊記、回憶錄等成為文學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向英國本土介紹澳洲的風土人情及殖民者的生活。這種形式的作品近於小說,描寫放牧漫遊遊、流放囚犯、綠林好漢、淘金致富等典型的澳洲生活情景。
澳洲文學以起殖民時期流放犯、鄉野勞動者的口頭歌謠(Ballad)為開端。彼得遜(Andrew Barton “Banjo” Paterson 1864-1941)搜集編纂的《古叢林歌》(1905)就是這個時期的歌謠彙集,其中大多抒發被壓迫者的感受,富有民主精神。隨後出現當地出生的詩人,受英國古典詩人密爾頓(John Milton)、田園詩人沃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和浪漫派詩人雪萊(Percy Shelley)的影響,擅長敘事和描繪景色。
最早類似小說的作品,是流放犯寫於獄中的《昆塔斯 塞文頓》(1830)。在1850年前後,遊記、回憶錄等成為文學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向英國本土介紹澳洲的風土人情及殖民者的生活。這種形式的作品近於小說,描寫放牧漫遊遊、流放囚犯、綠林好漢、淘金致富等典型的澳洲生活情景。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看醫生的今昔
小孩例多病,一般最常見的便是發燒了。記得我小時,鄰居的小孩很多時候為了這個看醫生,還有咳嗽之類的常見疾病,我也不例外。
記得那時候的父母,都希望一看醫生馬上可以見效,即時可以退燒和止咳,做得到的便是「好醫生」,不然就換一個。
每次看醫生,一定有一瓶藥水,三包不同的藥丸/藥餅,花花綠綠的,最重要的是「打針」,全套做齊,令人有花了錢也值回票價之感。
慢慢的,這種開藥的方法不流行了,首先是少了打針,然後是藥開得比較少。
後來,有些中學同學做了醫生,大家相聚時談起,原來以前開那麼多不同的「藥」,時常都是為了使病人Happy 吧了。三包藥餅中,可能只有一包是治病的藥,其他的是維他命之類,可有可無的。
有個老同學告訴我,如果病人是覆診的,就算是開同樣的「藥」,他也會指示配藥的人用跟上次不同顏色的,務求使病人覺得醫生有「做野」,病情好轉了,換了新藥!
都是一種心理治療了。
另外有些相熟的醫生朋友說,由於很多人看病,有個誤解認為生病的機制很簡單,如果診斷正確有A病,開A藥,便應該一吃便好。其實醫生不是神,看病徵斷症很多時都不過是Trial and Error,就算斷症無誤,病人體質和病歷都不同,一種病可能有幾個原因,很難「A病開A藥」,一吃便好的。
由於病人是付錢的顧客,既然有「儘快解除不適」的訴求,有些醫生便有理無理,過度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藥,以壓抑病徵式的「快見效」來維繫病人。
醫生朋友告訴我,人體本身有免疫和抗病毒的功能,只是要給它一點時間,很多病是會不藥而癒的。
他打趣的說:「感冒嗎,看醫生吃藥,一個星期會好。不看醫生嘛,七天也會好的!」
過度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藥的弊處,是使人體的抵抗力降低;而病毒汰弱留強,適者生存,變得越來越頑強,於是乎,現在有效的抗生素越來越少!
所以,如果有醫生給你看病,跟你說「沒有甚麼事,回家休息便好了」又不開藥給你的,那才是好醫生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記得那時候的父母,都希望一看醫生馬上可以見效,即時可以退燒和止咳,做得到的便是「好醫生」,不然就換一個。
每次看醫生,一定有一瓶藥水,三包不同的藥丸/藥餅,花花綠綠的,最重要的是「打針」,全套做齊,令人有花了錢也值回票價之感。
慢慢的,這種開藥的方法不流行了,首先是少了打針,然後是藥開得比較少。
後來,有些中學同學做了醫生,大家相聚時談起,原來以前開那麼多不同的「藥」,時常都是為了使病人Happy 吧了。三包藥餅中,可能只有一包是治病的藥,其他的是維他命之類,可有可無的。
有個老同學告訴我,如果病人是覆診的,就算是開同樣的「藥」,他也會指示配藥的人用跟上次不同顏色的,務求使病人覺得醫生有「做野」,病情好轉了,換了新藥!
都是一種心理治療了。
另外有些相熟的醫生朋友說,由於很多人看病,有個誤解認為生病的機制很簡單,如果診斷正確有A病,開A藥,便應該一吃便好。其實醫生不是神,看病徵斷症很多時都不過是Trial and Error,就算斷症無誤,病人體質和病歷都不同,一種病可能有幾個原因,很難「A病開A藥」,一吃便好的。
由於病人是付錢的顧客,既然有「儘快解除不適」的訴求,有些醫生便有理無理,過度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藥,以壓抑病徵式的「快見效」來維繫病人。
醫生朋友告訴我,人體本身有免疫和抗病毒的功能,只是要給它一點時間,很多病是會不藥而癒的。
他打趣的說:「感冒嗎,看醫生吃藥,一個星期會好。不看醫生嘛,七天也會好的!」
過度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藥的弊處,是使人體的抵抗力降低;而病毒汰弱留強,適者生存,變得越來越頑強,於是乎,現在有效的抗生素越來越少!
所以,如果有醫生給你看病,跟你說「沒有甚麼事,回家休息便好了」又不開藥給你的,那才是好醫生咧!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笑話 :電腦部件的對話
有一天,電腦的各個部件對話起來。
Mon 說:「我真慘,天天被人看。」
Mouse說:「我更慘,天天被人摸。」
Keyboard說:「比起我,你們算甚麼?我天天被人打!」
USB Port說:「我天天被不同的東西插,一不小心就會染了病毒。」
Motherboard說:「你們一個二個插進來,跟著便一動也不動了,也不知道人家難受啊!」
Soundcard和電腦喇叭說:「還說哩,被插的是您,為什麼是我們在叫!」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Mon 說:「我真慘,天天被人看。」
Mouse說:「我更慘,天天被人摸。」
Keyboard說:「比起我,你們算甚麼?我天天被人打!」
USB Port說:「我天天被不同的東西插,一不小心就會染了病毒。」
Motherboard說:「你們一個二個插進來,跟著便一動也不動了,也不知道人家難受啊!」
Soundcard和電腦喇叭說:「還說哩,被插的是您,為什麼是我們在叫!」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簡約是美:Meet 和Meet With
今次和大家談談Meet 和Meet With兩個詞語。
Meet的意思是「會面」、「面對」、「遇到」,這個簡單的意思是小學生也懂的。
Wan Jia-bao MET Kim Chung-il this morning.(溫家寶今天早上會見金正日)是正確的英文。
但是往往在報紙上或電視新聞報告會說成:
Wan Jia-bao MET WITH Kim Chung-il this morning.
有甚麼不同?當然有不同!如果以為Meet加多一個With是更Sophistacated的修辭便錯了。
MEET WITH是帶有一點「被動性」,說 A meet with B 時,意思是B會給與A一些影響,例如:
The management will meet with oppositions from all sides. (管理當局會「遭受」各方面的反對)
比較下例:
The management will meet oppositions from all sides. (管理當局會「處理」各方面的反對意見)
新聞記者以寫文字為生,但他們不是文學家,讀語文出新的也不多,所寫的英文也不一定的好英文,往往裝神弄鬼,中文說的「畫蛇添足」最好用來形容這種語言。
語言學家每每用Journalistic Cliche(新聞記者的濫語)來批評這個語言,但沒法,他們天天寫,逼著讀者天天看,久而久之,一般人也會受到影響用上了他們的壞英文。
至於甚麼Meet Up With 也被Frederick Wood 的Current English Usage一書評為切戒的Vulgarism(惡俗英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Meet的意思是「會面」、「面對」、「遇到」,這個簡單的意思是小學生也懂的。
Wan Jia-bao MET Kim Chung-il this morning.(溫家寶今天早上會見金正日)是正確的英文。
但是往往在報紙上或電視新聞報告會說成:
Wan Jia-bao MET WITH Kim Chung-il this morning.
有甚麼不同?當然有不同!如果以為Meet加多一個With是更Sophistacated的修辭便錯了。
MEET WITH是帶有一點「被動性」,說 A meet with B 時,意思是B會給與A一些影響,例如:
The management will meet with oppositions from all sides. (管理當局會「遭受」各方面的反對)
比較下例:
The management will meet oppositions from all sides. (管理當局會「處理」各方面的反對意見)
新聞記者以寫文字為生,但他們不是文學家,讀語文出新的也不多,所寫的英文也不一定的好英文,往往裝神弄鬼,中文說的「畫蛇添足」最好用來形容這種語言。
語言學家每每用Journalistic Cliche(新聞記者的濫語)來批評這個語言,但沒法,他們天天寫,逼著讀者天天看,久而久之,一般人也會受到影響用上了他們的壞英文。
至於甚麼Meet Up With 也被Frederick Wood 的Current English Usage一書評為切戒的Vulgarism(惡俗英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7日 星期三
留學述異
聽早晨新聞報告,說政府調查發現,澳洲留學生畢業之後,以其專業資格申請永久居留,並且獲得批准的,有超過三分之一沒有Proficient English(流利英語)程度。有關方面疑惑到底這些留學生是怎樣完成學業的,還憂慮收納大量的留學生,會不會拉低澳洲的大學教育水平。
收納留學生已經是澳洲大學「產業」和澳洲經濟的重要收入來源,政府的資助日益減少,要是沒有了這批付全費的海外大款爺,恐怕很多大學馬上陷入財政困難。
我聽過很多州長、議員政客,在大學的聚會上發言,總是誇讚澳洲大學教育的經濟貢獻,如何為澳洲增加就業機會,市儈之極。那些自小聽到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社會培育人才」的門面高調客氣話,我在澳洲一次都未聽過!
收納留學生已經是澳洲大學「產業」和澳洲經濟的重要收入來源,政府的資助日益減少,要是沒有了這批付全費的海外大款爺,恐怕很多大學馬上陷入財政困難。
我聽過很多州長、議員政客,在大學的聚會上發言,總是誇讚澳洲大學教育的經濟貢獻,如何為澳洲增加就業機會,市儈之極。那些自小聽到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社會培育人才」的門面高調客氣話,我在澳洲一次都未聽過!
我愛阿Sa
很多人都看不起Twins ,覺得她們走紅只是靠包裝和宣傳,歌藝其實不夠水準,喜歡她們簡直是「有失身分」!
我沒有聽過多少Twins的歌,對她們的歌藝不予置評。但2006年4月回香港,與博友見面時,我老實的宣布,我是阿Sa(和楊千嬅)的 Fans!
Twins歌而優則影,一開始的星運便很好,幾乎每齣電影都很賣座,幾年下來便拍了十多齣。我特別喜歡看阿Sa,雖然不在香港,憑網上訂購VCD之便 ,她的電影差兩三齣便全數買齊了。我為甚麼愛阿Sa,在這裡和大家談一談。
阿Sa原名蔡卓妍,加拿大出生,英文名Charlene,所以簡稱阿Sa,今年24歲。阿Sa有一般時下年輕人口齒不清、發音拖泥帶水的毛病;其次是外型太嬌小和baby face,她又愛穿平底鞋,所以在「戀情告急」與5尺9寸的梁詠琪站在一起時矮了大半個頭,吃虧不少。不過她表情豐富,演戲揮灑自如,可以彌補其身形的不足。
香港電影素來注重喜劇,導演都特別著意發掘和培養喜劇人才,事實上近年冒起的搞笑新女星也不少,但是成功的喜劇演員同時擅長演苦情戲,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在這方面張柏芝具有罕見的天賦。阿Sa一般人印象最深的,是她「人細鬼大」的淘氣小女孩形象,但原來她可以拍悲劇哩(詳下文)。
以下說說我最喜歡的阿Sa作品::
下一站,天后 ****
(陳小春、周麗淇合演,馬偉豪導演)
阿Sa的電影處女作,演一個喜愛唱歌的少女,從香港的偏僻漁村跑到大城市踫運氣,結果歌手做不成,只做了個幹雜活的唱片公司跟班。她演的角色心地善良,笑口常開,樂於助人,甚至不惜「借」自己的聲音給五音不全、但受到公司力捧的周麗淇灌唱片。這是阿Sa在影圈揚名立萬之作,事實上她演得真不錯。
戀情告急 *****
(古天樂、梁詠琪、鍾欣桐合演,林超賢導演)
片中阿Sa演一個19歲,沒有任何真正戀愛經驗的網上戀愛顧問「歐陽心結女士」。古天樂因女友提出分手而痛不欲生,阿Sa毅然出山與他見面並親授救亡之道。片中幾個場面,如兩人第一次相約見面、藏身百貨公司度宿體驗「浪漫」、扮男人戲弄古天樂的售鞋女友梁詠琪,都演得的妙趣橫生,這是令我對阿Sa另眼相看的電影。
戀上你的床 ****
(劉青雲、古天樂、鄭秀文、鍾欣桐合演,陳慶嘉、梁柏堅合導)
這是一齣罕有的華語「性喜劇」,但是點到即止,沒有露骨的鏡頭。片中阿Sa演一個不羈少女,上法庭作証非禮案;主審的是天生好色的法官劉青雲,剛剛因為胡搞使同居女友鄭秀文拋棄。阿Sa對劉青雲竟然一見傾心,之後死纏不放,但劉青雲受了上司責備之後,決定洗心革面以求升職。劉青雲起初對這個比自己小18年的小女孩看不上眼,結果還是愛上了她,又要自我抑制。阿Sa的演出直逼老練的鄭秀文,把色鬼戲弄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使人嘻哈絕倒。
一碌蔗 ****
(余文樂、黃又南、鍾欣桐合演,葉錦鴻導演)
電影名字像是一齣胡鬧戲,一直以來沒有受到重視,其實是罕有的溫馨含蓄的佳作,可以說是香港版的「星光伴我心」(Cinema Paradiso,意大利經典之作)。電影描寫60年代香港離島漁村青少年的成長,輔以對代表時代背景的老電影致敬。片中阿Sa演武館教頭的女兒,暗戀來學功夫的余文樂,可惜個郎另外心有所屬,只愛尼姑庵收養的少女阿嬌,使她惆悵不己。片中阿Sa和阿嬌幾乎沒有面對面的戲,但兩個人各自的憂鬱表情都惹人憐愛,是近年的一絕。
常在我心 **** 1/2
(陳奕迅合演,馬偉豪導演)
馬偉豪擅於拍輕鬆小品喜劇,楊千嬅的「玉女添丁」和「新紮師妹」都是;但他拍阿Sa的電影,調子都比較沉重。本片中陳奕迅收斂了「賤精」搞笑本色,演一個殯儀館營業員,幫助患上癌症自暴自棄的阿Sa重拾人生希望。片中還是有人死 (不是阿Sa,到底是誰則在這裡賣個關子),但不落一般絕症片刻意催淚的俗套,突出應該積極利用生命、達觀地處理逆境的主題。電影最後的瞻仰遺容一幕,鏡頭從棺材中向外邊拍攝遵照死者遺願的強顏歡笑表情,十分別出心裁。阿Sa在這幾秒鐘的鏡頭之中,表情換了好幾個,其間不著痕跡,十分出色。馬偉豪曾表示,這齣是他特別喜歡的作品。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我沒有聽過多少Twins的歌,對她們的歌藝不予置評。但2006年4月回香港,與博友見面時,我老實的宣布,我是阿Sa(和楊千嬅)的 Fans!
Twins歌而優則影,一開始的星運便很好,幾乎每齣電影都很賣座,幾年下來便拍了十多齣。我特別喜歡看阿Sa,雖然不在香港,憑網上訂購VCD之便 ,她的電影差兩三齣便全數買齊了。我為甚麼愛阿Sa,在這裡和大家談一談。
阿Sa原名蔡卓妍,加拿大出生,英文名Charlene,所以簡稱阿Sa,今年24歲。阿Sa有一般時下年輕人口齒不清、發音拖泥帶水的毛病;其次是外型太嬌小和baby face,她又愛穿平底鞋,所以在「戀情告急」與5尺9寸的梁詠琪站在一起時矮了大半個頭,吃虧不少。不過她表情豐富,演戲揮灑自如,可以彌補其身形的不足。
香港電影素來注重喜劇,導演都特別著意發掘和培養喜劇人才,事實上近年冒起的搞笑新女星也不少,但是成功的喜劇演員同時擅長演苦情戲,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在這方面張柏芝具有罕見的天賦。阿Sa一般人印象最深的,是她「人細鬼大」的淘氣小女孩形象,但原來她可以拍悲劇哩(詳下文)。
以下說說我最喜歡的阿Sa作品::
下一站,天后 ****
(陳小春、周麗淇合演,馬偉豪導演)
阿Sa的電影處女作,演一個喜愛唱歌的少女,從香港的偏僻漁村跑到大城市踫運氣,結果歌手做不成,只做了個幹雜活的唱片公司跟班。她演的角色心地善良,笑口常開,樂於助人,甚至不惜「借」自己的聲音給五音不全、但受到公司力捧的周麗淇灌唱片。這是阿Sa在影圈揚名立萬之作,事實上她演得真不錯。
戀情告急 *****
(古天樂、梁詠琪、鍾欣桐合演,林超賢導演)
片中阿Sa演一個19歲,沒有任何真正戀愛經驗的網上戀愛顧問「歐陽心結女士」。古天樂因女友提出分手而痛不欲生,阿Sa毅然出山與他見面並親授救亡之道。片中幾個場面,如兩人第一次相約見面、藏身百貨公司度宿體驗「浪漫」、扮男人戲弄古天樂的售鞋女友梁詠琪,都演得的妙趣橫生,這是令我對阿Sa另眼相看的電影。
戀上你的床 ****
(劉青雲、古天樂、鄭秀文、鍾欣桐合演,陳慶嘉、梁柏堅合導)
這是一齣罕有的華語「性喜劇」,但是點到即止,沒有露骨的鏡頭。片中阿Sa演一個不羈少女,上法庭作証非禮案;主審的是天生好色的法官劉青雲,剛剛因為胡搞使同居女友鄭秀文拋棄。阿Sa對劉青雲竟然一見傾心,之後死纏不放,但劉青雲受了上司責備之後,決定洗心革面以求升職。劉青雲起初對這個比自己小18年的小女孩看不上眼,結果還是愛上了她,又要自我抑制。阿Sa的演出直逼老練的鄭秀文,把色鬼戲弄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使人嘻哈絕倒。
一碌蔗 ****
(余文樂、黃又南、鍾欣桐合演,葉錦鴻導演)
電影名字像是一齣胡鬧戲,一直以來沒有受到重視,其實是罕有的溫馨含蓄的佳作,可以說是香港版的「星光伴我心」(Cinema Paradiso,意大利經典之作)。電影描寫60年代香港離島漁村青少年的成長,輔以對代表時代背景的老電影致敬。片中阿Sa演武館教頭的女兒,暗戀來學功夫的余文樂,可惜個郎另外心有所屬,只愛尼姑庵收養的少女阿嬌,使她惆悵不己。片中阿Sa和阿嬌幾乎沒有面對面的戲,但兩個人各自的憂鬱表情都惹人憐愛,是近年的一絕。
常在我心 **** 1/2
(陳奕迅合演,馬偉豪導演)
馬偉豪擅於拍輕鬆小品喜劇,楊千嬅的「玉女添丁」和「新紮師妹」都是;但他拍阿Sa的電影,調子都比較沉重。本片中陳奕迅收斂了「賤精」搞笑本色,演一個殯儀館營業員,幫助患上癌症自暴自棄的阿Sa重拾人生希望。片中還是有人死 (不是阿Sa,到底是誰則在這裡賣個關子),但不落一般絕症片刻意催淚的俗套,突出應該積極利用生命、達觀地處理逆境的主題。電影最後的瞻仰遺容一幕,鏡頭從棺材中向外邊拍攝遵照死者遺願的強顏歡笑表情,十分別出心裁。阿Sa在這幾秒鐘的鏡頭之中,表情換了好幾個,其間不著痕跡,十分出色。馬偉豪曾表示,這齣是他特別喜歡的作品。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唐伯虎
唐伯虎的故事,還有需要向大家多作介紹的嗎?這些年來,有程瞻廬收集民間傳說而寫成的「唐、祝、文、周四傑傳」長篇章回小說,其中有關唐伯虎的一段情節,成為劇曲、電影、電視劇的熱門題材,例如「唐伯虎點秋香」、「三笑」、「三笑姻緣」「唐伯虎八美圖」....
任劍輝、白雪仙的粵曲「唐伯虎戲秋香」,我小時候便在收音機上不知道聽了多少遍,現在還可以由頭到尾把小生和花旦的唱段全部唱出來 (當然有時要望一下手上的歌詞)。以此為主題的,彈丸之地的香港,也拍過幾齣粵語片和黃梅調國語片,近年還有周星馳、鞏俐、鄭佩佩、黃霑那齣絕對離譜、但十分過癮的鬧劇「唐伯虎點秋香」。
經過眾多文學、藝術作品的渲染,大家都信以為真:唐伯虎是江南第一才子,家中有八個老婆,還出外沾花惹草,一日在蘇州玄妙觀遇到華太師府的婢女秋香,驚為天人。為了接近秋香,不惜隱姓埋名,賣身入太師府為奴僕,改名華安......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除了他真是「江南第一才子」之外,其餘的傳說都並無其事!
任劍輝、白雪仙的粵曲「唐伯虎戲秋香」,我小時候便在收音機上不知道聽了多少遍,現在還可以由頭到尾把小生和花旦的唱段全部唱出來 (當然有時要望一下手上的歌詞)。以此為主題的,彈丸之地的香港,也拍過幾齣粵語片和黃梅調國語片,近年還有周星馳、鞏俐、鄭佩佩、黃霑那齣絕對離譜、但十分過癮的鬧劇「唐伯虎點秋香」。
經過眾多文學、藝術作品的渲染,大家都信以為真:唐伯虎是江南第一才子,家中有八個老婆,還出外沾花惹草,一日在蘇州玄妙觀遇到華太師府的婢女秋香,驚為天人。為了接近秋香,不惜隱姓埋名,賣身入太師府為奴僕,改名華安......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除了他真是「江南第一才子」之外,其餘的傳說都並無其事!
2007年2月6日 星期二
今語古字
我不是潮州人,但在文字和發音的研究比較中,有一些有趣的發現。
潮州雖然是位於廣東省內,潮州話卻和福建話(閩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者和廣東及其他一些嶺南方言一樣,保存了不少古時北人南遷帶來的古漢語。
很多人都知道,潮州話叫食飯作Jak Bung,Jak就是「食」,Bung 就是「飯」,為甚麼Fan的F音會變成Bung的B音呢?那是潮州話保存了古音的關係。
很多今日以M、F為聲母的字,古時是唸P 、B的破唇音的。先前我寫過文章介紹「浮」讀「蒲」和「篷」讀「Pung」的例子。(見「捉迷藏與捉Yee Yun」一文)
「食」字粵音唸Sik或潮語和閩語唸Jak,都是促音的「入聲」字,現代漢語除了「食物」之類的複合詞,比較少單用一個「食」字,多數用「吃」字,而現代漢語已沒有入聲,「吃」字(粵音唸入聲 Hek)唸成平聲的Shi。
另外的就是「飲」字,現代漢語多用「喝」字代之,但我們看二千多年前的古籍如論語、孟子,都是用「食」和「飲」字的。
日文漢字也保留了很多中國古字古音,「食」字的「音讀」就是Shoku,可以見到還有入聲的痕跡;「飲」字照用,但用了日本原來的口語「訓讀」唸Nomu。
廣東話「食粥」,潮語說Jak Muay,這個Muay字,考起人。直至我到閩語盛行的新加坡,看見粥檔大個招牌寫個「糜」字,哈哈哈,我找到了!
「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大家知道嗎?
話說中國古時有個昏君(晉惠帝),臣子來報民間很苦,飯也沒得吃了,他問「何不食肉糜」,即是說「為甚麼不吃肉碎煲粥?」
原來Muay就是「糜」。
還有,今時今日,很多人都說:「Chin Chai 啦」,表示「我想可以啦」、「隨便你啦」,原來也是來自閩、潮語,有字可寫出來的,而且相當文雅!
就是「請裁」二字。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潮州雖然是位於廣東省內,潮州話卻和福建話(閩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者和廣東及其他一些嶺南方言一樣,保存了不少古時北人南遷帶來的古漢語。
很多人都知道,潮州話叫食飯作Jak Bung,Jak就是「食」,Bung 就是「飯」,為甚麼Fan的F音會變成Bung的B音呢?那是潮州話保存了古音的關係。
很多今日以M、F為聲母的字,古時是唸P 、B的破唇音的。先前我寫過文章介紹「浮」讀「蒲」和「篷」讀「Pung」的例子。(見「捉迷藏與捉Yee Yun」一文)
「食」字粵音唸Sik或潮語和閩語唸Jak,都是促音的「入聲」字,現代漢語除了「食物」之類的複合詞,比較少單用一個「食」字,多數用「吃」字,而現代漢語已沒有入聲,「吃」字(粵音唸入聲 Hek)唸成平聲的Shi。
另外的就是「飲」字,現代漢語多用「喝」字代之,但我們看二千多年前的古籍如論語、孟子,都是用「食」和「飲」字的。
日文漢字也保留了很多中國古字古音,「食」字的「音讀」就是Shoku,可以見到還有入聲的痕跡;「飲」字照用,但用了日本原來的口語「訓讀」唸Nomu。
廣東話「食粥」,潮語說Jak Muay,這個Muay字,考起人。直至我到閩語盛行的新加坡,看見粥檔大個招牌寫個「糜」字,哈哈哈,我找到了!
「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大家知道嗎?
話說中國古時有個昏君(晉惠帝),臣子來報民間很苦,飯也沒得吃了,他問「何不食肉糜」,即是說「為甚麼不吃肉碎煲粥?」
原來Muay就是「糜」。
還有,今時今日,很多人都說:「Chin Chai 啦」,表示「我想可以啦」、「隨便你啦」,原來也是來自閩、潮語,有字可寫出來的,而且相當文雅!
就是「請裁」二字。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考起人的英文字
有些日常的用品,用中文來說當然沒問題,一要說英文,馬上有「詞窮」之嘆!
「煲蓋」、「鑊蓋」那個「蓋」,不是Cover,是Lid。
「茶壺」是Tea Pot,「水煲」是Kettle。
吃西餐時的「刀叉」,一般說Cutlery;您如果說Fork and Knife,也可以,但亞洲人發音不準,被西人聽為 F--king Knife 就大件事。
用來喝咖啡、奶茶之類的熱飲品,有耳朵那個「杯」叫Cup,喝冷飲、洋酒那個透明波璃「杯」叫Glass。西人不明白在中文中兩者都是叫「杯」,奇怪華人為何常常指著Glass說為Cup。
墊Cup那隻「碟」不是Plate,叫Saucer。
喝香檳那個長形的酒「杯」叫Flute。
中文用一個「酒」字,包含一切有酒精的飲品;但沒有完全和中文「酒」100% 對應的英文字,勉強來說,可能是Alcohol或Liquor吧,但肯定不是很多香港人以為的Wine 字。
通常是用葡萄釀製的紅、白「餐酒」,才是稱為Wine的。
白蘭地、威士忌、Gin、伏特加等「烈酒」是 Spirit。那些帶甜味的「餐後酒」是Liqueur。
用來裝飯、fut湯那個廣東話叫「殼」的東西,英文不能叫Big Spoon,要說Ladle。
形容魚的「腥」英文是Fishy,形容肉的「騷」英文是Gamy----「野味」是Game Meat。
圍腰的「皮帶」是Leather Belt,但「錶帶」是Watch Band、「頭箍」就是Head Band。
「鞋帶」是Shoe-lace,「鞋抽」的英文很多人都不懂,是 Shoe-horn。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煲蓋」、「鑊蓋」那個「蓋」,不是Cover,是Lid。
「茶壺」是Tea Pot,「水煲」是Kettle。
吃西餐時的「刀叉」,一般說Cutlery;您如果說Fork and Knife,也可以,但亞洲人發音不準,被西人聽為 F--king Knife 就大件事。
用來喝咖啡、奶茶之類的熱飲品,有耳朵那個「杯」叫Cup,喝冷飲、洋酒那個透明波璃「杯」叫Glass。西人不明白在中文中兩者都是叫「杯」,奇怪華人為何常常指著Glass說為Cup。
墊Cup那隻「碟」不是Plate,叫Saucer。
喝香檳那個長形的酒「杯」叫Flute。
中文用一個「酒」字,包含一切有酒精的飲品;但沒有完全和中文「酒」100% 對應的英文字,勉強來說,可能是Alcohol或Liquor吧,但肯定不是很多香港人以為的Wine 字。
通常是用葡萄釀製的紅、白「餐酒」,才是稱為Wine的。
白蘭地、威士忌、Gin、伏特加等「烈酒」是 Spirit。那些帶甜味的「餐後酒」是Liqueur。
用來裝飯、fut湯那個廣東話叫「殼」的東西,英文不能叫Big Spoon,要說Ladle。
形容魚的「腥」英文是Fishy,形容肉的「騷」英文是Gamy----「野味」是Game Meat。
圍腰的「皮帶」是Leather Belt,但「錶帶」是Watch Band、「頭箍」就是Head Band。
「鞋帶」是Shoe-lace,「鞋抽」的英文很多人都不懂,是 Shoe-horn。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住在澳洲
很多人以為澳洲人都是「鄉下佬」,其實澳洲人只是心態簡單、老土,若然說居住條件,澳洲有大約70%的人口是住大城市的,在世界上的國家中,可算是人口最為Urbanized的的國家之一。一個悉尼已經有400多萬人,整個澳洲也不過是2000萬人而已。
住「大城市」卻不一定住在「市中心」!澳洲的大城市,通常以中央郵政總局(General Post Office, 簡稱 GPO)為地標,方圓兩三公里是「市中心」,商業大廈林立,也有多層式住宅。
以悉尼而論,住「悉尼市中心」的只有幾萬人。
其餘的城市人,都住在市中心外圍的Sub-urban Areas( 「近郊」),簡稱Suburb。
傳統的澳洲住宅是獨立屋(House),屋主擁有土地和上面的屋。標準Size的屋地是600平方米,或約6000平方尺,香港人把平方尺簡稱「尺」,為方便香港的網友,下面全部用「尺」。
標準房屋是三房兩廳,「實用面積」約1600尺。比之寸金尺土的香港,澳洲不愧為居住的天堂。
香港要買2000萬港元的「康樂園」之類的兩間屋相連的設計,澳洲已經算是次一等的「排屋」(Townhouse)了,花園要比獨立House 小得多,實用面積一般是1200-1500尺,售價則是House的60-70%左右。
再小一點的是Unit,一座建築物,兩三層,十個八個單位,每個約1000尺,兩房或三房,售價比Townhouse低一些。
近年在市中心或有「無敵海景」的地王區,有豪華型的Apartment 大廈,二三十層,到瘋狂如黃金海案的80多層都有,幾十個到幾百個單位,大廈有齊一切設備:中央冷氣、Gym、球場、泳池、Club、宴會廳、嚴密保安,售價分分鐘比House 貴很一兩倍。
我住的布里斯本市,布里斯本河邊大公園旁,有棟豪華大廈,普通的單位也有2000尺,10年初落成時售價便是一般House的三倍有餘。頂樓的Penthouse單位,佔兩層,4 個單位打通,共8000多尺,天台上有私人泳池,售價當然是天文數字!我有個世伯在這大廈買了一個普通單位居住,其管理費可以夠在外面的近郊租一間小屋,頗為厲害。
關於澳洲的居住,有很多趣事,日後再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住「大城市」卻不一定住在「市中心」!澳洲的大城市,通常以中央郵政總局(General Post Office, 簡稱 GPO)為地標,方圓兩三公里是「市中心」,商業大廈林立,也有多層式住宅。
以悉尼而論,住「悉尼市中心」的只有幾萬人。
其餘的城市人,都住在市中心外圍的Sub-urban Areas( 「近郊」),簡稱Suburb。
傳統的澳洲住宅是獨立屋(House),屋主擁有土地和上面的屋。標準Size的屋地是600平方米,或約6000平方尺,香港人把平方尺簡稱「尺」,為方便香港的網友,下面全部用「尺」。
標準房屋是三房兩廳,「實用面積」約1600尺。比之寸金尺土的香港,澳洲不愧為居住的天堂。
香港要買2000萬港元的「康樂園」之類的兩間屋相連的設計,澳洲已經算是次一等的「排屋」(Townhouse)了,花園要比獨立House 小得多,實用面積一般是1200-1500尺,售價則是House的60-70%左右。
再小一點的是Unit,一座建築物,兩三層,十個八個單位,每個約1000尺,兩房或三房,售價比Townhouse低一些。
近年在市中心或有「無敵海景」的地王區,有豪華型的Apartment 大廈,二三十層,到瘋狂如黃金海案的80多層都有,幾十個到幾百個單位,大廈有齊一切設備:中央冷氣、Gym、球場、泳池、Club、宴會廳、嚴密保安,售價分分鐘比House 貴很一兩倍。
我住的布里斯本市,布里斯本河邊大公園旁,有棟豪華大廈,普通的單位也有2000尺,10年初落成時售價便是一般House的三倍有餘。頂樓的Penthouse單位,佔兩層,4 個單位打通,共8000多尺,天台上有私人泳池,售價當然是天文數字!我有個世伯在這大廈買了一個普通單位居住,其管理費可以夠在外面的近郊租一間小屋,頗為厲害。
關於澳洲的居住,有很多趣事,日後再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5日 星期一
60年代的油麻地區戲院
杜十娘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在傳統戲曲中是熱門題材。它出自民間傳說,曾收錄在明朝民間故事集「三言、二拍」中的「警世通言」的第32卷,原文長約一萬字。
引起我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看了「Miss杜十娘」這齣電影的VCD,它是現代舞台劇「花魁杜十娘」的電影版本,由舞台劇原作者杜國威改編電影劇本及導演,李嘉欣演杜十娘。這齣現代版本杜十娘有很多新觀點,我在網上搜索一下,才知道杜十娘故事是現代中國中學的必讀材料之一,找到很多「課文分析」、「內容賞析」之類的文章,可以代表中國的官方觀點。如此可見這個民間故事雖老,卻不失其時代意義,值得作一番研究。
「杜十娘」的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明朝萬曆年間,北京有個名妓「杜十娘」,年僅十九歲卻早已艷名四播:「渾身雅艷,遍體嬌香。兩彎眉畫遠山青,一對眼明秋水潤。臉如蓮萼……自十三歲破瓜……七年之內,不知歷過了多少公子王孫,一個個情迷意蕩,破家蕩產而不惜。」
南京布政司之子李甲來北京遊學,杜十娘與他一見即郎情妾意,難捨難分;李甲日日在溫柔鄉中,旋即床頭金盡,被逐出妓院。兼且嫖妓之事已傳到老父那邊,惹得他勃然大怒,李甲要靠朋友接濟,也不敢回南京。
其實杜十娘貨腰多年,已積聚大筆錢財,只是希望遇到一個可託終身的對象。她利用老鴇看輕李甲已一貧如洗的心理,使計誘她開出「超低價」的三百兩白銀贖身費,並賭咒決不會反悔。
杜十娘使人送一百五十兩到李甲那邊,佯稱是眾姊妹合資幫助兩人共諧眷屬,李甲的好友柳遇春大為感動,慨然補足三百兩之數玉成好事。李甲持三百兩來為杜十娘贖身,老鴇才知道被杜十娘擺了一道,不過已沒法反口,懊惱不已!
杜十娘與李甲打算回南京成婚,無奈李甲身無分文,旅費也成問題。杜十娘仍不言擁有財富之事,僅在箱中拿出數十兩給李甲做應急的生活費,而李甲羞愧有加,也不敢細看箱中尚有何物。
兩人途中生計甚絀,李甲意志消沉。鄰船有鉅商名孫富,對十娘美色垂涎三尺,乃私下對李甲假言安慰,謂兩人必不為老父所諒,如此有虧孝道;而李甲根本沒法滿足十娘的生活需要,不若以千兩白銀出讓之,如此李甲、十娘、孫富三人各得其所……李甲性格怯懦無主見,一時糊塗竟然在讓妻合約上簽字。
李甲硬著頭皮向十娘表白,十娘傷心欲絕,但仍沉著氣同意這賣妻安排,並且「用意修飾,花細繡襖,極其華艷,香見拂拂,光采照人」,然後:
「十娘取銀開鎖,內皆抽替小箱。十娘叫公子抽第一層來看,只見翠羽明璫,瑤簪寶珥……約值數百金。十娘遽投之江中。李甲與孫富及兩船之人,無不驚詫。又命公子再抽一箱,
乃玉簫金管;又抽一箱,盡古玉紫金玩器,約值數千金。十娘盡投之於水……
十娘推開公子在一邊,向孫富罵道:“我與李郎備嘗艱苦,不是容易到此;汝以姦
淫之意,巧為讒說,一旦破人姻緣,斷人恩愛,乃我之仇人,使死而有知,必當訴之神明,尚妄想枕席之歡乎!”又對李甲道:“妾風塵數年,私有所積,本為終身之計。自遇郎君,山盟海誓,白首不渝。前出都之際,假託眾姊妹相贈,箱中韞藏百寶,不下萬金,將潤色郎君之裝,歸見父母,或憐妾有心,收佐中饋,得終委託,生死無憾。誰知郎君相信不深,惑於浮議,中道見棄,負妾一片真心。今日當眾目之前,開箱出視,使郎君知區區千金,未為難事。妾守身如玉,恨郎眼內無珠。命之不辰,風塵困瘁,甫得脫離,又遭棄捐。今眾人各有耳目,共作證明,妾不負郎君,郎君自負妾耳!”
於是眾人聚觀者,無不流涕,都唾罵李公子負心薄倖。公子又羞又苦,且悔且泣。方欲向十娘謝罪,十娘抱持寶匣向江心一跳。眾人急呼撈救,但見雲暗江心,波濤滾滾,杳無蹤影。可惜一個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於江魚之腹!」……
分析杜十娘的性格
我從幾個網上的來源,得到一些現代中國大陸教學手冊的資料,看得出大致上仍是使用黨八股那一套來解讀杜十娘的性格。對照李甲、孫富等的負面形象,杜十娘被評為:
「聰明美麗、熱情真誠、心地善良、秉性純厚、剛強堅毅、有膽有識,是反抗封建禮教和世俗觀念的一個典型的婦女形象。」
「一個聰明、美麗而熱情的女子,但不幸處於被侮辱被損害的地位。」
「一個執著追求自己心目中美好理想的女性形象。」
這樣的分析,是夠「政治正確」了,但總嫌太平面,未能進入人性的深處。讀者大概還可以發出以下的疑問:
她使王孫公子「一個個情迷意蕩,破家蕩產而不惜」,她「心地善良」、「被侮辱被損害」?
杜十娘不錯是「有膽有識」,但看她的工於心計、智取老鴇,她「秉性純厚」?
杜十娘不對李甲的信任有所保留,也許是聰明,但她是否聰明反被聰明誤?
杜十娘以顛倒眾生的美貌迷倒李甲,她真心愛李甲的程度又有幾多?
她對李甲對她的愛一直有所懷疑,她「熱情真誠」?
杜十娘為甚麼隱瞞擁有大批財寶?她怕說了出來,李甲是愛她的財寶而不是真心愛她?
到底是李甲玩弄杜十娘,還是杜十娘玩弄李甲 (結果「玩死」自己)?
在男女(甚至一切人際)關係中,要求百分百的了解和清晰,是否有此需要?
還有很多很多的「假如」:
假如杜十娘一早告訴李甲,財富足夠兩人享用一世無憂,不論李甲是否「百分百」愛她,當會更為死心塌地,何至發生後來的悲劇!
杜十娘有懷疑,不能忍受一點的 ”uncertainty” ,又要出計試探;試出了真相又不能面對,弄得要「怒沉百寶箱」跳江身亡,來博取一時之快與負心郎的懊悔……假如她當時哈哈大笑,「曬」出一大箱財寶然後揚長而去,保留了自尊和生命,然後逍遙自在「睇李甲點死」,豈不更妙……
好了好了,以今人的價值觀責難古人,當然並不恰當;但是我們讀古書應該活學活用,吸收教訓作為現代的參考,那是準沒錯的了。杜十娘的困惑,其實我們在今日時常有的,您又會怎樣處理呢?
新版本的「Miss杜十娘」電影,有多方面的探討,結局也有令人詫異的改動:杜十娘被寫成自殺不遂,痛定思痛、收拾心情,回到妓院中,從此再不相信任何男人,全力用色相賺錢;並且和一班姊妹大叫「開工」作為電影的結局!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引起我寫這篇文章,是因為看了「Miss杜十娘」這齣電影的VCD,它是現代舞台劇「花魁杜十娘」的電影版本,由舞台劇原作者杜國威改編電影劇本及導演,李嘉欣演杜十娘。這齣現代版本杜十娘有很多新觀點,我在網上搜索一下,才知道杜十娘故事是現代中國中學的必讀材料之一,找到很多「課文分析」、「內容賞析」之類的文章,可以代表中國的官方觀點。如此可見這個民間故事雖老,卻不失其時代意義,值得作一番研究。
「杜十娘」的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明朝萬曆年間,北京有個名妓「杜十娘」,年僅十九歲卻早已艷名四播:「渾身雅艷,遍體嬌香。兩彎眉畫遠山青,一對眼明秋水潤。臉如蓮萼……自十三歲破瓜……七年之內,不知歷過了多少公子王孫,一個個情迷意蕩,破家蕩產而不惜。」
南京布政司之子李甲來北京遊學,杜十娘與他一見即郎情妾意,難捨難分;李甲日日在溫柔鄉中,旋即床頭金盡,被逐出妓院。兼且嫖妓之事已傳到老父那邊,惹得他勃然大怒,李甲要靠朋友接濟,也不敢回南京。
其實杜十娘貨腰多年,已積聚大筆錢財,只是希望遇到一個可託終身的對象。她利用老鴇看輕李甲已一貧如洗的心理,使計誘她開出「超低價」的三百兩白銀贖身費,並賭咒決不會反悔。
杜十娘使人送一百五十兩到李甲那邊,佯稱是眾姊妹合資幫助兩人共諧眷屬,李甲的好友柳遇春大為感動,慨然補足三百兩之數玉成好事。李甲持三百兩來為杜十娘贖身,老鴇才知道被杜十娘擺了一道,不過已沒法反口,懊惱不已!
杜十娘與李甲打算回南京成婚,無奈李甲身無分文,旅費也成問題。杜十娘仍不言擁有財富之事,僅在箱中拿出數十兩給李甲做應急的生活費,而李甲羞愧有加,也不敢細看箱中尚有何物。
兩人途中生計甚絀,李甲意志消沉。鄰船有鉅商名孫富,對十娘美色垂涎三尺,乃私下對李甲假言安慰,謂兩人必不為老父所諒,如此有虧孝道;而李甲根本沒法滿足十娘的生活需要,不若以千兩白銀出讓之,如此李甲、十娘、孫富三人各得其所……李甲性格怯懦無主見,一時糊塗竟然在讓妻合約上簽字。
李甲硬著頭皮向十娘表白,十娘傷心欲絕,但仍沉著氣同意這賣妻安排,並且「用意修飾,花細繡襖,極其華艷,香見拂拂,光采照人」,然後:
「十娘取銀開鎖,內皆抽替小箱。十娘叫公子抽第一層來看,只見翠羽明璫,瑤簪寶珥……約值數百金。十娘遽投之江中。李甲與孫富及兩船之人,無不驚詫。又命公子再抽一箱,
乃玉簫金管;又抽一箱,盡古玉紫金玩器,約值數千金。十娘盡投之於水……
十娘推開公子在一邊,向孫富罵道:“我與李郎備嘗艱苦,不是容易到此;汝以姦
淫之意,巧為讒說,一旦破人姻緣,斷人恩愛,乃我之仇人,使死而有知,必當訴之神明,尚妄想枕席之歡乎!”又對李甲道:“妾風塵數年,私有所積,本為終身之計。自遇郎君,山盟海誓,白首不渝。前出都之際,假託眾姊妹相贈,箱中韞藏百寶,不下萬金,將潤色郎君之裝,歸見父母,或憐妾有心,收佐中饋,得終委託,生死無憾。誰知郎君相信不深,惑於浮議,中道見棄,負妾一片真心。今日當眾目之前,開箱出視,使郎君知區區千金,未為難事。妾守身如玉,恨郎眼內無珠。命之不辰,風塵困瘁,甫得脫離,又遭棄捐。今眾人各有耳目,共作證明,妾不負郎君,郎君自負妾耳!”
於是眾人聚觀者,無不流涕,都唾罵李公子負心薄倖。公子又羞又苦,且悔且泣。方欲向十娘謝罪,十娘抱持寶匣向江心一跳。眾人急呼撈救,但見雲暗江心,波濤滾滾,杳無蹤影。可惜一個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於江魚之腹!」……
分析杜十娘的性格
我從幾個網上的來源,得到一些現代中國大陸教學手冊的資料,看得出大致上仍是使用黨八股那一套來解讀杜十娘的性格。對照李甲、孫富等的負面形象,杜十娘被評為:
「聰明美麗、熱情真誠、心地善良、秉性純厚、剛強堅毅、有膽有識,是反抗封建禮教和世俗觀念的一個典型的婦女形象。」
「一個聰明、美麗而熱情的女子,但不幸處於被侮辱被損害的地位。」
「一個執著追求自己心目中美好理想的女性形象。」
這樣的分析,是夠「政治正確」了,但總嫌太平面,未能進入人性的深處。讀者大概還可以發出以下的疑問:
她使王孫公子「一個個情迷意蕩,破家蕩產而不惜」,她「心地善良」、「被侮辱被損害」?
杜十娘不錯是「有膽有識」,但看她的工於心計、智取老鴇,她「秉性純厚」?
杜十娘不對李甲的信任有所保留,也許是聰明,但她是否聰明反被聰明誤?
杜十娘以顛倒眾生的美貌迷倒李甲,她真心愛李甲的程度又有幾多?
她對李甲對她的愛一直有所懷疑,她「熱情真誠」?
杜十娘為甚麼隱瞞擁有大批財寶?她怕說了出來,李甲是愛她的財寶而不是真心愛她?
到底是李甲玩弄杜十娘,還是杜十娘玩弄李甲 (結果「玩死」自己)?
在男女(甚至一切人際)關係中,要求百分百的了解和清晰,是否有此需要?
還有很多很多的「假如」:
假如杜十娘一早告訴李甲,財富足夠兩人享用一世無憂,不論李甲是否「百分百」愛她,當會更為死心塌地,何至發生後來的悲劇!
杜十娘有懷疑,不能忍受一點的 ”uncertainty” ,又要出計試探;試出了真相又不能面對,弄得要「怒沉百寶箱」跳江身亡,來博取一時之快與負心郎的懊悔……假如她當時哈哈大笑,「曬」出一大箱財寶然後揚長而去,保留了自尊和生命,然後逍遙自在「睇李甲點死」,豈不更妙……
好了好了,以今人的價值觀責難古人,當然並不恰當;但是我們讀古書應該活學活用,吸收教訓作為現代的參考,那是準沒錯的了。杜十娘的困惑,其實我們在今日時常有的,您又會怎樣處理呢?
新版本的「Miss杜十娘」電影,有多方面的探討,結局也有令人詫異的改動:杜十娘被寫成自殺不遂,痛定思痛、收拾心情,回到妓院中,從此再不相信任何男人,全力用色相賺錢;並且和一班姊妹大叫「開工」作為電影的結局!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日本拖
日本拖,有人叫「人字拖」,在香港是最街坊的「鞋」,現在賣多少錢一雙?
澳洲英文叫日本拖作Thongs,最平的大陸入口貨,只賣3澳元左右。
日本拖是澳洲人(尤其是女人)最喜歡的鞋,可以不分日夜、季節、衣服配搭著穿。牛仔褲 +日本拖,是很多人的日常基本穿著,到多遠的地方也無不可。上大學、上班、入銀行、參加雞尾酒會、進音樂廳、上大酒店、行公司都得。我每天乘火車,低頭一瞥,常常見到一地都是嶙峋的腳趾。
只有那些傳統風氣根深蒂固的Clubs,才有"Thongs and Shorts(短褲)Not Allowed"的規定。
澳洲女人穿的日本拖,當然有些是比較講究的,那個「人」字,有傳統的橡膠(也不一定是傳統的藍色)、有皮質的、縷花的、釘珠片的,不一而足,但萬變不離其宗,仍是日本拖一雙。花樣多的名牌,分分鐘超過50澳元,一樣有人捧場。
澳洲人不重視衣著,穿得多拖拖拉拉也不會遭人白眼,街上見一些人居然日本拖也不穿,赤腳招搖過市,踩在晒得火熱的柏油路也若無其事;黑墨墨的腳板踏在銀行的地氈上,也沒有Security人員拒絕他們進入。
有個西人朋友告訴我,見過某澳洲大學講師放假去旅行十日,一樣光著腳不穿鞋子。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澳洲英文叫日本拖作Thongs,最平的大陸入口貨,只賣3澳元左右。
日本拖是澳洲人(尤其是女人)最喜歡的鞋,可以不分日夜、季節、衣服配搭著穿。牛仔褲 +日本拖,是很多人的日常基本穿著,到多遠的地方也無不可。上大學、上班、入銀行、參加雞尾酒會、進音樂廳、上大酒店、行公司都得。我每天乘火車,低頭一瞥,常常見到一地都是嶙峋的腳趾。
只有那些傳統風氣根深蒂固的Clubs,才有"Thongs and Shorts(短褲)Not Allowed"的規定。
澳洲女人穿的日本拖,當然有些是比較講究的,那個「人」字,有傳統的橡膠(也不一定是傳統的藍色)、有皮質的、縷花的、釘珠片的,不一而足,但萬變不離其宗,仍是日本拖一雙。花樣多的名牌,分分鐘超過50澳元,一樣有人捧場。
澳洲人不重視衣著,穿得多拖拖拉拉也不會遭人白眼,街上見一些人居然日本拖也不穿,赤腳招搖過市,踩在晒得火熱的柏油路也若無其事;黑墨墨的腳板踏在銀行的地氈上,也沒有Security人員拒絕他們進入。
有個西人朋友告訴我,見過某澳洲大學講師放假去旅行十日,一樣光著腳不穿鞋子。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2日 星期五
台灣和中國的恩怨情仇
(上)
一看到這個題目,可能會有擁護「大中國主義」的人,未罵陳水扁先罵我: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鐵一般的事實,甚麼「台灣和中國」的恩怨情仇?分明是不合邏輯!
我覺得,既然香港中國的一部分,過往和現在也可以談「香港與中國」的甚麼甚麼,未嘗不可談談「台灣和中國」吧。
陳水扁政府在貪污醜聞聲中,又來一點小動作,打打「台灣民族牌」,在台灣的教科書內革去孫中山的「國父」稱號,試探一下中國人的忍受限度,刺激一下台灣人的神經。
在海外和中國大陸華人的一片指責聲中,我要從另一角度來看看問題,一部分台灣人為甚麼不願意做中國人?有甚麼歷史背景?
香港的網友可能沒有多少面對面溝通的台灣朋友,對台灣歷史也不是很熟悉,一講起「台獨」,就算自己也常罵中共,民族感情馬上高漲,不問好歹就罵台獨分子分裂中國領土、親日仇中、認賊作父、吃裡扒外、數典忘祖....簡直是千古罪人!
我住這個澳洲城市布里斯本,是全澳洲各大城市之中,台灣人比例最高的,我自然有很多台灣朋友,比較明白他們的心態,同時涉獵過有關的歷史,可以和大家簡述一下,如有講錯的,請不吝指正。
台灣是中國大陸外邊的大島,與福建省隔了一個台灣海峽,真是望到望得到、游水都游得過,但是歷史上,台灣和中國的關係一直是若即若離的。中國強大時,浩蕩皇恩稍稍眷顧到台灣,台灣和中國關係密一些,中國積弱,台灣自把自為,「睬你都傻」。
台灣有原住民,有很多可以細分的小民族,與我們漢族不同。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一般相信,是再早之前,由南洋那邊遷徙到台灣落地生根的。
但到了現在,台灣的原住民已成少數民族,大部分自稱「台灣本省人」的,都是在明清兩朝,先祖從福建渡海至台灣的,以福建話(閩南語)為母語。
看到這裡,你或會忍不住罵了:「XYZ@#$%%^&*!從中國來,講的是中國方言,還說自己不是中國人?」
等一等...
明朝的時候,日本「倭寇」海盜為患中國東南岸,自然也搞搞台灣,中國保護不力。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科技進步,開拓海外殖民地,明朝政治敗壞,自顧不暇,台灣竟然落入「大纜都搞唔埋」的一個遠在歐洲一隅的小國荷蘭之手,成為荷蘭殖民地。
荷蘭人藝術文化極高,但統治海外殖民地的手段一向極之殘暴,台灣人民受了不少苦。
明末的反清大將鄭成功,把荷蘭人驅逐出去,將台灣改名東都,並設立「承天府」。鄭經繼位後,改稱「東寧王國」。鄭氏風光日子不長,清朝攻下台灣後,於1684年康熙年間設立「臺灣府」,台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隸屬於福建省。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國力很強,台灣臣服清朝管治,和中國的關係密一些,但清朝中葉之後國勢衰落,受到歐洲列強壓迫,加上有內亂,又逐漸管不到台灣了。
(下)
1894年中日戰爭,是為「甲午之戰」,中國新建立的北洋艦隊幾乎全數遭日本殲滅,一敗塗地,要簽「馬關條約」求和,賠款以十萬兩白銀計,同時要把日本人虎視眈眈已久的台灣,整個割給日本!
回顧這段歷史,一些台灣人是憤恨中國出賣和背棄台灣,對不起台灣人的。
台灣人對日本的感情,也是充滿矛盾。
日本得了台灣之後,厲行管治,全部制度日本化,全民接受日本語教育,有些人還改了日本姓名(包括李登輝一家)。日本人治下的台灣,平心而論頗有成效,建立了現代制度和法治,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生活過得不錯。日本人統治台灣,到1945年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把台灣交還中國為止,共50年。
1945年之後的幾十年間,一些上了年紀的台灣人,還在家說流利的日語,懷念日治那段日子的。李登輝的兄長參加日本軍打中國,戰死被供在日本靖國神社。李登輝得意洋洋的說過,他本名「岩里正男」,一生都是用日語「Otosan」叫自己的父親的。一位台灣朋友告訴我,雖然他的父母在家慣講中國方言,但兩老一吵架時,不期然會全日語對白!
看到以上這些事,你也許覺得作嘔,但這也許是歷史與人開玩笑的產物吧。
1945年中國光復,旋即繼續國共內戰,台灣如何也是顧不到,1949年中共全面勝利,蔣介石領導的貪污腐敗國民黨,帶著大量搜刮得來的民脂民膏和國寶,倉惶東渡台灣。
國民黨人逃到台灣,有很多舊部和大陸人亦步亦趨,這些大多是「撈鬆」(不講閩南語的「外省人」),跟原本已在台灣定居若干代、講閩南語(現在叫「台語」了)的「本省人」有顯著分別。
這些外省人成為台灣的新主人,初時紀律很差,不熟地頭,但是採用鐵腕政策管治台灣,所謂「白色恐怖」,開槍殺人來鎮壓群眾集會,造成幾件著名的慘案,令當地人極為反感,覺得比日本人還要差得多。
請看侯孝賢導演,梁朝偉主演的「悲情城市」,許多台灣朋友推重這電影,認為描寫深刻真實。
試想,如果97香港回歸之後,特區政府打壓香港人講廣東話,全部學校、傳媒都要改用普通話,香港的朋友會覺得怎樣?當時的國民黨就是這樣硬性推行國語的,大家或可比擬一下當時台灣人的感受。
有些年輕人,生於台灣,長大於台灣,對中國的感覺頗遙遠,我甚至聽過他們說過「自小在家都是講「台灣話」(閩南語),要到上學校才學「中國話」(國語)的。一些新一代的台灣人,竟然有這樣的認知觀點,外人不喜歡也沒奈何。
台灣本土意識不斷強大,民進黨被國民黨逼害多年,終有翻身的一日。國民黨不得不開放黨禁,承認民進黨的合法地位,陳水扁先成為台北市長,繼而競選成功為總統。民進黨歷來的支持者,無疑是包括一些與國民黨十冤九仇,繼而不喜歡中國(尤其是中共),主張要與中國割斷關係的民眾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一看到這個題目,可能會有擁護「大中國主義」的人,未罵陳水扁先罵我: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鐵一般的事實,甚麼「台灣和中國」的恩怨情仇?分明是不合邏輯!
我覺得,既然香港中國的一部分,過往和現在也可以談「香港與中國」的甚麼甚麼,未嘗不可談談「台灣和中國」吧。
陳水扁政府在貪污醜聞聲中,又來一點小動作,打打「台灣民族牌」,在台灣的教科書內革去孫中山的「國父」稱號,試探一下中國人的忍受限度,刺激一下台灣人的神經。
在海外和中國大陸華人的一片指責聲中,我要從另一角度來看看問題,一部分台灣人為甚麼不願意做中國人?有甚麼歷史背景?
香港的網友可能沒有多少面對面溝通的台灣朋友,對台灣歷史也不是很熟悉,一講起「台獨」,就算自己也常罵中共,民族感情馬上高漲,不問好歹就罵台獨分子分裂中國領土、親日仇中、認賊作父、吃裡扒外、數典忘祖....簡直是千古罪人!
我住這個澳洲城市布里斯本,是全澳洲各大城市之中,台灣人比例最高的,我自然有很多台灣朋友,比較明白他們的心態,同時涉獵過有關的歷史,可以和大家簡述一下,如有講錯的,請不吝指正。
台灣是中國大陸外邊的大島,與福建省隔了一個台灣海峽,真是望到望得到、游水都游得過,但是歷史上,台灣和中國的關係一直是若即若離的。中國強大時,浩蕩皇恩稍稍眷顧到台灣,台灣和中國關係密一些,中國積弱,台灣自把自為,「睬你都傻」。
台灣有原住民,有很多可以細分的小民族,與我們漢族不同。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一般相信,是再早之前,由南洋那邊遷徙到台灣落地生根的。
但到了現在,台灣的原住民已成少數民族,大部分自稱「台灣本省人」的,都是在明清兩朝,先祖從福建渡海至台灣的,以福建話(閩南語)為母語。
看到這裡,你或會忍不住罵了:「XYZ@#$%%^&*!從中國來,講的是中國方言,還說自己不是中國人?」
等一等...
明朝的時候,日本「倭寇」海盜為患中國東南岸,自然也搞搞台灣,中國保護不力。另一方面,西方國家科技進步,開拓海外殖民地,明朝政治敗壞,自顧不暇,台灣竟然落入「大纜都搞唔埋」的一個遠在歐洲一隅的小國荷蘭之手,成為荷蘭殖民地。
荷蘭人藝術文化極高,但統治海外殖民地的手段一向極之殘暴,台灣人民受了不少苦。
明末的反清大將鄭成功,把荷蘭人驅逐出去,將台灣改名東都,並設立「承天府」。鄭經繼位後,改稱「東寧王國」。鄭氏風光日子不長,清朝攻下台灣後,於1684年康熙年間設立「臺灣府」,台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隸屬於福建省。清朝初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國力很強,台灣臣服清朝管治,和中國的關係密一些,但清朝中葉之後國勢衰落,受到歐洲列強壓迫,加上有內亂,又逐漸管不到台灣了。
(下)
1894年中日戰爭,是為「甲午之戰」,中國新建立的北洋艦隊幾乎全數遭日本殲滅,一敗塗地,要簽「馬關條約」求和,賠款以十萬兩白銀計,同時要把日本人虎視眈眈已久的台灣,整個割給日本!
回顧這段歷史,一些台灣人是憤恨中國出賣和背棄台灣,對不起台灣人的。
台灣人對日本的感情,也是充滿矛盾。
日本得了台灣之後,厲行管治,全部制度日本化,全民接受日本語教育,有些人還改了日本姓名(包括李登輝一家)。日本人治下的台灣,平心而論頗有成效,建立了現代制度和法治,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生活過得不錯。日本人統治台灣,到1945年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把台灣交還中國為止,共50年。
1945年之後的幾十年間,一些上了年紀的台灣人,還在家說流利的日語,懷念日治那段日子的。李登輝的兄長參加日本軍打中國,戰死被供在日本靖國神社。李登輝得意洋洋的說過,他本名「岩里正男」,一生都是用日語「Otosan」叫自己的父親的。一位台灣朋友告訴我,雖然他的父母在家慣講中國方言,但兩老一吵架時,不期然會全日語對白!
看到以上這些事,你也許覺得作嘔,但這也許是歷史與人開玩笑的產物吧。
1945年中國光復,旋即繼續國共內戰,台灣如何也是顧不到,1949年中共全面勝利,蔣介石領導的貪污腐敗國民黨,帶著大量搜刮得來的民脂民膏和國寶,倉惶東渡台灣。
國民黨人逃到台灣,有很多舊部和大陸人亦步亦趨,這些大多是「撈鬆」(不講閩南語的「外省人」),跟原本已在台灣定居若干代、講閩南語(現在叫「台語」了)的「本省人」有顯著分別。
這些外省人成為台灣的新主人,初時紀律很差,不熟地頭,但是採用鐵腕政策管治台灣,所謂「白色恐怖」,開槍殺人來鎮壓群眾集會,造成幾件著名的慘案,令當地人極為反感,覺得比日本人還要差得多。
請看侯孝賢導演,梁朝偉主演的「悲情城市」,許多台灣朋友推重這電影,認為描寫深刻真實。
試想,如果97香港回歸之後,特區政府打壓香港人講廣東話,全部學校、傳媒都要改用普通話,香港的朋友會覺得怎樣?當時的國民黨就是這樣硬性推行國語的,大家或可比擬一下當時台灣人的感受。
有些年輕人,生於台灣,長大於台灣,對中國的感覺頗遙遠,我甚至聽過他們說過「自小在家都是講「台灣話」(閩南語),要到上學校才學「中國話」(國語)的。一些新一代的台灣人,竟然有這樣的認知觀點,外人不喜歡也沒奈何。
台灣本土意識不斷強大,民進黨被國民黨逼害多年,終有翻身的一日。國民黨不得不開放黨禁,承認民進黨的合法地位,陳水扁先成為台北市長,繼而競選成功為總統。民進黨歷來的支持者,無疑是包括一些與國民黨十冤九仇,繼而不喜歡中國(尤其是中共),主張要與中國割斷關係的民眾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Britain與 England
「英國」這個名字譯自「英」格蘭(England),當時清朝被英國佬用船堅炮利強迫開放通商,大概是 King of England和中國打交道的。England最初是譯為「英吉利」的,不過第二、三個字最初是加了個「狗爪」偏旁的,擺明整蠱。
在日常的英語對話中,中文的「英國」今日要說成Britain,而不能說England。
Britain (不列顛) 的全名是Great Britain,更正式的名稱是United Kingdom,或簡稱 U.K.
「英格蘭」只是英國之內的一區,雖然英國首都倫敦在英格蘭,算起來英格蘭也是英國行政、經濟、文化的腹地。
所謂United Kingdom就是「聯合王國」,到底它「聯合」了哪些地方?
其中包括Great Britain:英格蘭、蘇格蘭(Scotland)、威爾斯(Wales)的三個地區。
加上「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還有英國在海外的一些殘餘殖民地。
「英國」在以前像中國的戰國時期,分為很多個國家,其語言雖然是同一體系,但有程度上的分歧,不止是口音,連寫法都不一樣!威爾斯語看起來,十分古怪,我們很難猜到他的意思的。我以前有個上司,是威爾斯人,叫Gwilym Rees,他說 Gwilym 就等於英文的William。
英國成為大一統的聯合王國的經過,過程一匹布那麼長,不贅,請看維基百科的資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Kingdom。
所以,「英國」是 Britain,「英國的」便是British。
「英格蘭人」是 an Englishman/Englishwoman
「蘇格蘭人」是 a Scot
「威爾斯人」是 a Welshman/Welshwoman
「愛爾蘭人」是 an Irishman/Irishwoman
「英國人」嘛,我倒沒聽過有人說a Britishman 或a Britishwoman的。他們多是說 I am British,不會說I am a British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在日常的英語對話中,中文的「英國」今日要說成Britain,而不能說England。
Britain (不列顛) 的全名是Great Britain,更正式的名稱是United Kingdom,或簡稱 U.K.
「英格蘭」只是英國之內的一區,雖然英國首都倫敦在英格蘭,算起來英格蘭也是英國行政、經濟、文化的腹地。
所謂United Kingdom就是「聯合王國」,到底它「聯合」了哪些地方?
其中包括Great Britain:英格蘭、蘇格蘭(Scotland)、威爾斯(Wales)的三個地區。
加上「北愛爾蘭」(Northern Ireland),還有英國在海外的一些殘餘殖民地。
「英國」在以前像中國的戰國時期,分為很多個國家,其語言雖然是同一體系,但有程度上的分歧,不止是口音,連寫法都不一樣!威爾斯語看起來,十分古怪,我們很難猜到他的意思的。我以前有個上司,是威爾斯人,叫Gwilym Rees,他說 Gwilym 就等於英文的William。
英國成為大一統的聯合王國的經過,過程一匹布那麼長,不贅,請看維基百科的資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Kingdom。
所以,「英國」是 Britain,「英國的」便是British。
「英格蘭人」是 an Englishman/Englishwoman
「蘇格蘭人」是 a Scot
「威爾斯人」是 a Welshman/Welshwoman
「愛爾蘭人」是 an Irishman/Irishwoman
「英國人」嘛,我倒沒聽過有人說a Britishman 或a Britishwoman的。他們多是說 I am British,不會說I am a British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2007年2月1日 星期四
一失足成五載恨
這件事,可能國際上沒有甚麼媒體報道,卻是所謂「自由民主國家」的先鋒:美國和澳洲的恥辱。
有一個澳洲公民,被美國關在 Guantanamo Bay的高度設防監獄裡,不放也不審,至今已有五年。
事緣五年前美國揮軍阿富汗,幫助該國的「義師」起而推翻執政的原教旨「塔里班」(神學士)政權,背後的理由,其實是憤恨塔里班政權包庇恐怖活動分子Osama bin Laden的 Al Qaeda組織。
這是美國昔友今敵,玩弄國際權術的另一個例子。1979-198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當時是援助當時的塔里班義軍反抗蘇聯的,不信?請看史泰龍主演的Rambo 第三集。
David Hicks在幾年前,還是一個二十餘歲的澳洲白人青年,受了朋友影響,對伊斯蘭教發生興趣,後來越來越狂熱,卒之跑到阿富汗去參加軍事訓練班。阿富汗內戰爆發,他和塔里班的政府軍並肩作戰,在軍事行動中被美國俘虜,關入Guantanamo Bay的高度設防監獄。
美國可以在別人的國家抓人,然後關進美國的監獄嗎?
他犯了美國的法律嗎?
如果他是犯了國際法,美國有權在美國的軍事法庭審他嗎?
就算有權,關了五年還不審?….
一連串的問題,就算一般人憑常識也會懂得提出。
其間,澳洲的熱心人士,幫助他的父親,多方奔走,希望得到一個說法,就算得不到釋放,起碼要美國提訊,公告於世,到底認為他犯的是甚麼罪,以公正的法律程序起訴,但是美國一於拖得就拖。
澳洲和英國的政府,一直派兵支持美國的「全球反恐」行動,為美國仆心仆命,就算受到國內人民反對,也一意孤行。美國對這兩個忠誠「盟友」的對待,也是不公平得厲害。那些牽涉入同類事件的英國公民,一早已應英國的要求釋放回英國,惟獨是澳洲人David Hicks,坐了五年牢,還是在癡癡地等。
澳洲政府用熱臉孔去貼美國的冷屁股,落得這個下場。現任的John Howard政府還「闊佬懶理」,從來沒有為David Hicks爭取權益,真是可恥。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有一個澳洲公民,被美國關在 Guantanamo Bay的高度設防監獄裡,不放也不審,至今已有五年。
事緣五年前美國揮軍阿富汗,幫助該國的「義師」起而推翻執政的原教旨「塔里班」(神學士)政權,背後的理由,其實是憤恨塔里班政權包庇恐怖活動分子Osama bin Laden的 Al Qaeda組織。
這是美國昔友今敵,玩弄國際權術的另一個例子。1979-198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當時是援助當時的塔里班義軍反抗蘇聯的,不信?請看史泰龍主演的Rambo 第三集。
David Hicks在幾年前,還是一個二十餘歲的澳洲白人青年,受了朋友影響,對伊斯蘭教發生興趣,後來越來越狂熱,卒之跑到阿富汗去參加軍事訓練班。阿富汗內戰爆發,他和塔里班的政府軍並肩作戰,在軍事行動中被美國俘虜,關入Guantanamo Bay的高度設防監獄。
美國可以在別人的國家抓人,然後關進美國的監獄嗎?
他犯了美國的法律嗎?
如果他是犯了國際法,美國有權在美國的軍事法庭審他嗎?
就算有權,關了五年還不審?….
一連串的問題,就算一般人憑常識也會懂得提出。
其間,澳洲的熱心人士,幫助他的父親,多方奔走,希望得到一個說法,就算得不到釋放,起碼要美國提訊,公告於世,到底認為他犯的是甚麼罪,以公正的法律程序起訴,但是美國一於拖得就拖。
澳洲和英國的政府,一直派兵支持美國的「全球反恐」行動,為美國仆心仆命,就算受到國內人民反對,也一意孤行。美國對這兩個忠誠「盟友」的對待,也是不公平得厲害。那些牽涉入同類事件的英國公民,一早已應英國的要求釋放回英國,惟獨是澳洲人David Hicks,坐了五年牢,還是在癡癡地等。
澳洲政府用熱臉孔去貼美國的冷屁股,落得這個下場。現任的John Howard政府還「闊佬懶理」,從來沒有為David Hicks爭取權益,真是可恥。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Substitute這個字
Substitute這個字,我覺得是在英語辭彙中最討厭的,因為華人不消說,連西人也常常錯的。
有些人以為Substitute這個字,作動詞用時,就相等於Replace(代替、取代),於是在寫英文時,選用這個音節多、字母多的字來賣弄一下,殊不知大謬不然。
Replace不錯是「代替」、「取代」的意思。
例如公司內A先生辦事不力,被調走了,B小姐來擔任他的職位。英文的說法是:
Mr A was replaced by Miss B.
但如果說 Mr A was substituted by Miss B ,就錯了。
因為Substitute 不是「代替」的意思,它的意思用中文白話來說十分累贅,用文言文來說的「以...... 代之」就最簡單明白了。
如果用到Substitute 這個字,英文的正確說法是:
The management substituted Ms B for Mr A.
通常是要用這個「主動語態」(Active Voice)的。
如果硬要用Mr A was replaced by Miss B的形式,就不能說:
Mr A was substituted by Miss B,而要說:
Miss B was substituted for Mr A
假如您把握得不好的,還是用Replace這個淺易些的字吧。
那麼用主動語態,說「公司用Miss B replace了 Mr A」,英文怎樣說?
答案是:
The management replaced Mr A with Miss B.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有些人以為Substitute這個字,作動詞用時,就相等於Replace(代替、取代),於是在寫英文時,選用這個音節多、字母多的字來賣弄一下,殊不知大謬不然。
Replace不錯是「代替」、「取代」的意思。
例如公司內A先生辦事不力,被調走了,B小姐來擔任他的職位。英文的說法是:
Mr A was replaced by Miss B.
但如果說 Mr A was substituted by Miss B ,就錯了。
因為Substitute 不是「代替」的意思,它的意思用中文白話來說十分累贅,用文言文來說的「以...... 代之」就最簡單明白了。
如果用到Substitute 這個字,英文的正確說法是:
The management substituted Ms B for Mr A.
通常是要用這個「主動語態」(Active Voice)的。
如果硬要用Mr A was replaced by Miss B的形式,就不能說:
Mr A was substituted by Miss B,而要說:
Miss B was substituted for Mr A
假如您把握得不好的,還是用Replace這個淺易些的字吧。
那麼用主動語態,說「公司用Miss B replace了 Mr A」,英文怎樣說?
答案是:
The management replaced Mr A with Miss B.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