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夾在腰間的皮帶上,計算你走了多少步。
它的技術很簡單,你搖幌它時會感覺到裡面有一粒小珠在跳,跳一下,顯示屏的數字會加一;按Reset或 Clear,便回到 0。
其他的功能是你自己預計你每一步有多大,以cm計,它會顯示你約略走了多遠。多數步行計算器也設時鐘,有些還附收音機。
我這個計算器有人聲講出數字,還可以根據步伐播出音樂。
現代人多坐車,少步行,缺乏運動。據說每日起碼要走一萬步,戴著這個玩意兒便知道夠不夠數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承繼 Timothy Dalton 和 Pierce Brosnan,在Casino Royale (2006)初試啼聲的Daniel Craig 擔綱的第22齣的007電影Quantum of Solace 公映了。
又是時候,搬我的古董出來重溫一番了。
這是007電影的開山祖師,辛康納利(Sean Connery)的頭五齣007電影(幾年之後還有Diamonds Are For Ever和十多年後的 Never Say Never Again):
辛康納利之後,佐治拉辛比(George Lazenby,澳洲佬)只拍了一齣On Her Majesty Secret Service。
然後是羅渣摩亞(Roger Moore),他入行演007比辛康納利晚十幾年,算是「後輩」啦,其實他比辛康納利還要大兩歲的。到目前為止,羅渣摩亞演007一共七齣,與辛康納利打個平手,我已經買了五齣,只欠Moonraker 和 Octopussy:
007物語(上):You Only Live Twice,邦女郎,周采芹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我們學英文作為第二語言,是讀、寫、講、聽 一齊開始的,和以英語為母語,自襁褓時期純用聽、講開始的洋小孩大不相同。洋小孩發音準但常常拼錯字,spelling比我們華人差的多的是----哈 哈,誰說中文字難(要拉丁化),英文字容易,學曉26個字母便甚麼英文字都識寫的??
在華人社會,離開了課室,講的機會不多;聽嘛,要看你自己的努力,有沒有多聽英文廣播和留意西片的對白了。香港有一些英文老師,沿襲了錯誤的讀音(所謂「香港音」),學語文聽老師是應該的,但不須盲從,我不再多說了。
讀、寫、聽、講一齊學,有個情況是一些字的讀音,受了眼見那個字的拼法影響。英文字的讀音和拼法有沒有關係?當然有,但不是1+2=3的簡單關係!一個字「看來」是應該這樣讀,但實際上不是這樣讀的,例子太多了。
為甚麼英文這樣的「不科學化」?讀音的演進,其中有很多因素,我們先不要問為甚麼,跟著現在的讀音讀準就行了。
英文裡的L 捲舌音,英國音唸得比較輕,美國音就捲得厲害一點,你學哪一種我沒意見,但決不是一些華人以為「越捲得多就越像地道英語」的。
有些字的 L 明明在拼在那裡,但是不發音的,簡直就是像隱了形。如果你又得意洋洋的大捲舌一番,那就可能是----很簡單----讀錯了。
以下是幾個含的有L 的字,不一定要捲舌:
Salmon:真的,第一音你讀Sam就可以了,不要讀得像「筲」的"Sal"。
Palm:英國和美國音都不捲舌的。
Almond:英國音不是Al-mond,是粵音「丫頭」的「丫」mond,美國音則可捲。
Golf :中文譯做高「爾」夫球(你試用普通話讀),最累事。英國音你讀簡單的 Gof 就行了。
最後," L " 這個字母應該怎樣讀?
是 " el ",不是一般香港人唸的 「eh-勞」。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新內閣出現首位華裔部長,香港移民徐毓芳將出任「少數民族事務部部長和婦女事務部部長」,新聞: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32/1/1/943762/1.html
徐毓芳,依照香港人的習慣,冠以夫姓,是「黃徐毓芳」,在紐西蘭的社會以英文名 Pansy Wong 行,她的網站:
http://www.pansywong.co.nz/chi/index.htm (中文)
http://www.pansywong.co.nz/eng/index.htm (英文)
徐毓芳幾年前來過澳洲的布里斯本,我也訪問過她。
澳洲華人從政的不少,擔任市議員甚至市長的也有,這是和一般人以為「澳洲種族歧視很嚴重」的成見有異的。
擔任澳洲聯邦政府的「京官」貴為部長的,去年大選出了一個華人,無獨有偶,名字和黃徐毓芳Pansy Wong差不多,叫 Penny Wong (黃英賢),是「氣候改變與水質部長」。
黃英賢的網站: http://www.environment.gov.au/minister/wong/index.html
兩位都是能頂半邊天的華人女性,我尤其欣賞黃英賢的英姿颯颯、犀利的辭鋒和漂亮的英語。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但是不消一天,積水便給土壤吸取淨盡,剩下的是滿目瘡夷:
大雨清洗過的植物,綠的更綠,紅的更紅:
這是夾竹桃:
不知名的花:
抵受得住風雨的,傲然生長得更茂盛。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好習慣。
聽人說過,一些膠樽和膠盒含有不利健康的物質,礦泉水樽是「一次性的」,不能再用......
原來膠樽和膠盒底部有個小圖案,上面有一個數字,不同的編號代表造膠樽和膠盒的物料。你試試看一看手邊的膠樽和膠盒,是屬於哪一類?
據說: 3, 6, 7 是最差的,不要重覆使用。
荷蘭人也算倒霉,英文很多用語拉上「荷蘭」的都有貶義,語言學家說有些是基於英國人看輕外族的的民族自豪感,和曾經和荷蘭打過仗,兩國一度關係很差的緣故。
「荷蘭」(Holland)是舊稱 ,現在叫Netherlands,荷蘭只是Netherlands國內西邊一個省的名字(再分為「北荷蘭」和「南荷蘭」)。
「荷蘭的」和「荷蘭文」英文都叫Dutch,「荷蘭人」是Dutchman。
Dutch Auction 是和一般的拍賣相反,由拍賣人開一個較高的價錢,沒人買便喊低一點,還是沒人買再喊低一點,第一個舉手的人得到貨品,好玩。
Dutch Bargain 兩人摸著酒杯,灌得醉醺醺之後做的生意交易。
Dutch Comfort 不幸中的大幸,「不然可能更差」的情況。
Dutch Concert 不是音樂會,而是喧鬧吵死人的場合。
Dutch Courage 灌了酒之後得來的勇氣。
Dutch Defence 虛假的防衛。
Dutch "That's Dutch to me!" 就是說「那些事情(不一定是語言)我完全不懂」,加強語氣可以說 "That's Double Dutch to me!"
Dutch Gold 就是我們的「朱義盛」,用銅和鋅的合金造成的假黃金。
Dutch Treat 等於香港人說的「AA 制」,大家出外吃飯,沒有人做東,各自付自己的一份。埋單時說" Let's go Dutch" 就是說:我們各付各的吧。
" I' m a Dutchman if I do" 就是說「我怎樣都不肯做」,等於粵語說「不做,做親我係XX!」的晦氣話。
" If not, I' m a Dutchman." 也就是「我說的一定沒錯,不然我就是XX!」的意思,也算對荷蘭人侮辱到盡。 這一句和上一句在民間使用的歷史很長,但今時今日講求政治正確,要慎用啦。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這是1955年以香港為背景的美國電影「生死戀」(Love Is a Many-Splendored Thing)片段。在鏡頭下,少不了主角在避風塘坐舢舨的場面,片中看到當時還是老機場,很多人記得那個「啟德機場」還未建成的呢。
其實片中主角坐飛機到來,鏡頭下香港已經是有不少高樓大廈的城市,到處都是汽車,有甚麼需要坐舢舨去目的地呢?
電影改編自有華人血統的美國女作家 Han Suyin(韓素英)的同名小說,由荷里活大明星William Holden主演美國來客,Jennifer Jones染黑頭髮穿長衫演香港女子。
彩色拍攝的50年代香港鏡頭,現存的不多了,所以這齣電影的外景彌足珍貴。
再看一下這齣電影的預告片:
以下可是真正的紀錄片,可以看到50年代香港的艱苦歲月: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據說在越戰期間McCain是開戰鬥機的,被越共軍的炮火擊落生擒,關進戰俘營六年才獲得釋放。傳媒當然是大肆渲染他受了多少苦。我想當時越共抗美不啻以卵擊石,與美軍的先進裝備比較相差太遠,正式是「長年苦戰」,自己都是躲在地洞裡吃鹽水撈飯,難道讓戰俘吃牛排喝可樂抽駱駝煙乎?
這個我不多談了,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用War Hero來google search一下,排在前幾十條的都是與McCain有關的,有人說他是,有人說他不是,可見近日是多麼的熱門討論題目。
我認為應該是在戰爭中立了功的人,才可以稱為War Hero吧?
西方的軍人,服從上級決定,一聲令下便全部放下武器舉手投降,排隊操入戰俘營。根據國際公約,敵國也得善待戰俘(實際情況當然並不盡然),戰爭結束時,戰俘大搖大擺光榮歸國。如果投降後檢回性命就算是War Hero 的話,也太隨便了吧?
這方面,也可以見到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中 國歷來講究「不成功、便成仁」。歷史上比較早和可靠的的記載,是史記之中說漢高祖劉邦擊敗反秦群雄,統一天下,當時有個尚未肅清的田氏不服,帶領五百勇士 遁逃漢軍相逼,田氏自殺,五百勇士也以死相隨。縱使他們是「正統」朝代的漢室的敵人,史書還是推崇他們的忠義;反過來說,中國的史家鄙視投降的軍人,從來不會把他們當作「英雄」的。
日本也是一樣,武士身殉失敗的藩主,大家看日本電影和小說多的是,不容在下喋喋。近至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反撲太平洋諸島,也有日本守軍不肯投降集體跳崖自盡的事件,教美國人嚇傻了眼,大惑不解。
我們知道,今時今日,「感性」和「理性」都要著並重----有人會說大勢已去, 戰死又有何益處?不如保留性命,進戰俘營吃窮敵人,等機會作出種種擾亂行為,消耗敵人的實力----我最近重看1963年的大片「龍虎榜」(The Great Escape),片中某位軍官,發出這樣的見解。
(上圖:「龍虎榜」一幕,身光頸靚的戰俘)
這個War Hero的問題,我還在思索。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美國大選,在開始點票後幾小時便有結果,民主黨的Obama大勝共和黨的McCain,會在2009年1月就任美國總統。
布殊領導下的共和黨,過去的八年政績何止不彰,無論是國際外交或國內經濟政策,簡直是天怒人怨,Obama以「改變」為競選口號,是很恰當的。
這次美國大選,因著現代資訊傳播科技,不啻是一次Global Election,成為全世界關心的焦點。
正當全世界都在放下「布殊餘孽」連任的心頭大石,對改朝換代的Obama錦上添花、寄以厚望之際,我卻對McCain 承認落敗的演說有興趣,把節眼那幾句看了一次又一次。
人民投票之前,兩人互相把對手有那麼差就說到那麼差,大選結果出來了,落敗的表現有風度,尊重選民的選擇,為對手說幾句好話,呼籲人民團結支持。
這篇演辭當然是例行公事,幕後有智囊團代他撰寫,而且大有可能是一早預備好一篇贏的、一篇輸的;但是的確寫得很得體,有很多值得欣賞之處。
有些政治評論員說近日美國觸發的全球經濟海嘯,共和黨難辭其咎,無論McCain怎樣和布殊劃清界線,已經是敗局早顯。至於他大意挑選了Sarah Palin 這個鄉下婆做搭檔,出醜頻仍,就真是弄巧反拙,「衰起來有紋有路」了。
美國人的選票是一投議員、二投州長,三投總統,如今上議院(Senate)、 下議院(Congress)都以民主黨佔多數,表現民心所向;萬一McCain「有幸」獲選民欣賞其個人而「不幸」當選總統,他這個共和黨人的總統會被綁手綁腳,一定做得苦不堪言。
七十衰翁,過關斬將,擊敗對手得到黨內提名, 在競選經費遠不及Obama 的情況下,打畢這場硬仗;本來我是不喜歡他的大美國鷹派作風的,到最後見他有這樣的表現,也不能不說他是「雖敗猶榮」。
延伸閱讀:刁民公園的 真的是文化DNA嗎?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幸而澳洲在同一日舉行墨爾本杯(維基資料; 官網 )賽馬,是全國注視的盛事,世界才沒有那麼悶。
墨爾本杯賽馬,在每年11月初的某星期二在墨爾本的Flemington馬場舉行,「墨爾本杯」是當日賽事的其中一場。
墨爾本所屬的維多利亞州,更把今日定為全州的公眾假期;不過其他的州到了今日下午,很多人都會停下工作,開小差出去投注站下注,然後收聽賽果。平時完全不賭的人,都會趁高興下注幾元的。
傳統上,進馬場的高貴仕女會戴起千奇百怪的帽子,爭妍鬥麗。
有些辦公室的職工更會自組彩池:通常是24匹馬出賽,於是24人合資,每人出一元,賽前各人抽籤決定自己買那一匹,抽到冠軍者得23元, 抽到跑包尾者得1元。有些學校更在課室舉行,由老師主持的呢!
澳洲的場外投注站到處都有,一些酒吧也設有電視和電腦終端機,獲得發牌接受投注,在這間下注到另一家領取彩金也可以,當然,如果中了大彩池,就要上總部取支票了。
一般人是下注獨贏、位置,以一元為最低投注額,選頭、二馬的連贏位(Quinella)和選頭、二、三馬的三重彩(Trifecta)就以5角一注。連贏位買單Q、一膽射幾多隻「腳」都可以;三重彩可以可以買複式,選三隻馬便是六注,盛惠起碼3元。出賽多達24匹馬,真是中熱門位置都有幾倍派彩,連贏位派千倍百倍平常事,三重彩嘛,更是機會極低的「以小博大」的投注啦 。
為了這一場,馬會特設「墨爾本杯三重彩」的彩票,你付一元,電腦隨便幫你選三匹馬,買這類彩票真是「刀仔鋸大樹」而買中難若「跑馬射蚊鬚」,九成九是打水片的了。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倘若不交又如何?查票員已經登記了你的姓名地址,等接傳票上法庭吧。
以前我乘火車上班,買的是月票,有天上了車才發覺忘了帶。 早上卻是查票的高峰期,隔幾天便遇上一次,怎樣好?一個人,買彩票很難中,一次沒票便遇上查票的這些倒霉事,隨時會中!
一顆心七上八落,到了工作地點的唐人街都沒有查票人員上車,且慢開心,這個站屬於Inner City的車站,有人在出口收票的,怎辦?
惟有上前自我招供,道明原委,那個收票員說認得我,揮揮手叫我走過,總算不用出醜當場。
當時也是心慌不懂得想,其實我發覺沒票時,可以馬上在下一站下車,在月台上的賣票機買票,等下一班車再上車不就可以了嗎?真笨!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