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袋裝平價書傳承文化

60-70年代,中共發動「文化大革命」,舉國若狂竭力毀滅傳統文化,迫害知識份子;不符合當前政治路向的大部分中國文史哲著作,都被打為大毒草,不能售賣和出口到香港。

當時我等文史學生,想買參考書,就只能買香港如「龍門書店」的翻版書,雖是「老翻」但是價錢也翻幾番,動不動就是十元一本----當在西餐廳吃一個全餐,也不過是三四元而已。

幸而有「臺灣商務印書館」的「人人文庫」,出版袋裝軟皮小字的排印本,每本只售三四元,其中不乏經典名作,真是吾輩的福音。我當時買了一大堆,這是其中的一部分: 

人人文庫掛名由鼎鼎大名的王雲五主編,包括時人和古人的著作,也有1949年前的民國時期名著。台灣嚴格對大陸維持「漢賊不兩立」的態度,有些尚在生但是留在大陸「匪區」的作者,書上的名字一是隱去不提,一是改掉。例如大學者陳寅恪,刪掉一個字變成「陳寅」(見下圖),可謂掩耳盜鈴之舉。
由於是廉價版,排印和校對的水準不高,在那個求知若渴,索書無門的時代,這批書在文化的傳承上是立了功勞的。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

26 則留言:

  1. Raymond上午9:34

    人人文庫,當年灣仔的南天很齊。
    小弟也買了若干本。
    奈何,因是縮印本,兼且小弟近視,看得很吃力。其後沒有買了。如今,想找也不易找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全數出了過千本!
      我的多數在九龍廣華街的廣華書店買的。

      刪除
  2. 很珍貴, 難得一見及知其故.

    這個年代沒份, 但九十年代都遇過有點相似的事, 那時還是windows 3左右的時代, 電腦書好貴, 一般學生買不起大量正版書, 但在高登很容易找到那些縮印A書, 內頁是單色, 只有封面是顏色, 比正價平最少4/5, 繁體字, pocket size, 多數過一寸厚; 我還留了一兩本在手, 這些書現在沒用了, 你那些就比較有價值. ^^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都有點印象。
      電腦書實在不用印得那麼精美,因為只有一兩年貨仔「有用期」。我還keep著一本正版的Word 97 的天書,當年賣很貴,現在等同廢物,俾人都嫌阻地方。

      刪除
  3. 我這等八十後,想買來看也找不到。
    曾和同學說起,他瞪著我說:現在還有大學生讀文學歷史的嗎?
    市場小這類書自然沒落,很無奈......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人人走去讀Finance, Business,或 醫護、工程專業。
      文科「無用」,少人讀,那麼大家就不要抱怨現在的歌不知所謂,電影不好看了。

      刪除
  4. 卓韻芝這篇文章,道出很多愛書人的心聲。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080726/11394205
    不要讓我在周末死去:書展.好好笑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非蘋果訂戶,看不到,可惜。女

      刪除
  5. 不要讓我在周末死去:書展.好好笑 26-7-2008
    我參加了快速閱讀班,用二十分鐘時間讀了《戰爭與和平》。它關於俄羅斯。 ──活地亞倫

    書展,甚麼也展。有美女寫真集,有電視台特輯光碟,有偶像跟大家簽唱片,有奧運紀念品,有二級不雅漫畫。書展也有很多書,包括烹飪書、減肥書、星座書、又或者《如何成為 CEO的 CEO》、《你對沖對沖基金》、《勁快學會慢活的藝術》、《 How To Be A Genius for DUMMIES》。
    朋友慨嘆書展搞甚麼。也沒有甚麼好憤怒,只是清晨排隊的一群搶了傳媒的關注,也真有人特意到書展購書來讀,不過他們是默默的一群罷了。我還是比較關心大家是否真會讀那堆書,購買和消化,可是兩回事。越來越少人喜歡讀書,這卻是事實;集體文字恐懼,全球趨勢,甚麼都好,就重視圖片、相片、封面,這情況到達一個怎麼樣的地步呢?一個很好笑的地步。文字,漸漸沒落。

    關於文字創作、文化水平的「好好笑事件」一堆:

    •早前在街上遇見一位人仔(但凡年紀小的,我都叫「人仔」),他問我最近在做甚麼,我說近來在準備新書,他問我那本書該到那買,我說書籍就到書店買。他問我那有書店,然後他說:「我人生從未買過書,你的書將會是我的第一本!」我問他是不是學生,他說:「我中七!」
    •有次到大學主持關於閱讀的講座,他們很有心,在講座開始前播放一段訪問各同學的短片,問題是:你愛看甚麼書?很多人答《東 touch》和《 Milk》。
    •有位記者致電,想做一個關於本人新書之電訪,他問我本書屬於那家出版社,我回答是明窗出版社。
    他:「明?邊個明?」
    我:「『明白』個『明』」。
    他:「窗呢?邊個窗?」
    我真的很想回答是機關槍個槍。
    •某朋友熱愛寫作,但一般周刊不會刊登超過千五字的文章,所以他就到月刊辦事,因為月刊接納數千字的稿件。現在,他是月刊編輯,也推出過很多小說,但他母親仍不時問起:「阿仔,你幾時正正經經搵番份工?」
    •關於寫作,我的外婆說過本人有史以來聽過最好的總結。我寫通宵、寫到很苦惱、對電腦自言自語、寫到電話在面前響也聽不到……的模樣,外婆統統都見過,某天我告訴她我的新書推出了,她只說了五個字:字字有血出。
    •某天聽高行健先生的訪問,非常黑色幽默;他提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著作也只賣了二百本,當中還有五十本是他自費購買的。
    •我身邊有位朋友,畢生從未飼養過寵物,原來她曾經寫過寵物書;有出版社來電,問她是否懂得寫東西,給她一點錢,叫她在一個月之內寫一本寵物書,把作者換上是某名人的名字。我道:你真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作~~家!失敬失敬。
    •朋友甲某從事與電影有關的工作,某導演到他家觀看試片,見甲某家的茶几上有一本西村由紀江的鋼琴譜,導演說:嘩你咁忙,仲得閒睇鹹書?
    •出版社總是極度希望作家們能在書展出書,平時不急不催,獨是書展那本,緊張到發瘋似的,書展真的如此賣書嗎?出版社的答案是:「總之他們見到你的書,就會買。」真的嗎?那麼還賣五十八蚊?為何不賣五百蚊?
    •前輩梁總曾認真地說:手袋賣一萬元,牛仔褲賣六千,我搞不懂為何書不賣五百。我想起最大問題不是五十抑或五百,而是賣五十元甚至五元,並不會讓多些人養成閱讀的習慣。
    •某位朋友建議我不要在書展出書,理由是「書展唔出書,有型」,我說根本毋須引自己有/沒有在書展出書為榮,應該以自己寫得好為榮。朋友說「哎喲我以為你出書係為想型」,我滴汗,首先非常感謝他竟然認為寫書「好型」,然後向他說了以下故事:
    •某次與一班人仔傾談,我問他們在甚麼時候會看書,答案分別有:睡不的時候、失戀的時候、冇工開的時候、住醫院的時候、老來沒人理的時候、想做作家的時候。我本來還很想問:「你們認為一個人為甚麼想當作家?」但我猜他們的答案也同樣會是:睡不的時候、失戀的時候、冇工開的時候、住醫院的時候、老來沒人理的時候,甚至可能有人會答:坐監的時候。

    最後,最好笑的是,卓韻芝的支持者原來晨早七時就到書展排隊買書了,無論是早上七時還是遲了七年,我還是很感謝他們。我知道他們是真會把書讀完的一群,因為我時常半笑半罵地對他們說:喂大佬你係咪真係有睇?他們比我更早得到書,讓我告訴你,作者往往比讀者和記者更遲得到書的,哈哈哈!只要有人還讀你的書,還給你意見,字字有血出,抵番晒。

    回覆刪除
    回覆
    1. 嘩!感謝!
      滑稽中有悲涼。

      刪除
    2. 不過,覺得亦不須太過嚴格,年輕一輩能看周刊也不壞,至少有字~
      在這圖像影像, FB發達的年代,訊息的接觸是多元的~
      只是也感覺到人的精神是在進步還是倒退?

      刪除
    3. 總之不同了。

      刪除
  6. http://zhy-xianger.blog.163.com/blog/static/56788522201031081016553/
    http://zhy-xianger.blog.163.com/blog/static/567885222012313103213206/蔣介石書法
    http://zhy-xianger.blog.163.com/

    送上百科全書,有部份可能開不到.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內容豐富,看之不盡。

      刪除
  7. 送上百科全書,簡體字編制,有些人不慣看,近期製成.

    回覆刪除
  8. I still remembered the time when I studied Chinese History A-level in the mid 80s. There were not many reference books for us to refer to. It was so hard to get hold of some good reference books. My friends and I in fact enjoyed to search some reference books in those 2nd Flr. corner bookstores in Mongkok. It was fun actually. After a few years later, there were so many "answer book" for A-level Chinese history essay. From that time onwards, students really did not need to do any research for their topics. Every subjects have their "instant noodle". Of course, students also no longer will go to those corner bookstores to look for reference anymore. Hence, also lost interest to get access to bookstores.

    Rosemary

    回覆刪除
    回覆
    1. 那時的「會考天書」,人手一本,考試答案一式一樣。
      我中學會考時,天書只賣幾元一本,現在被收「天價」的「補習天王」取代了。

      刪除
  9. 現在還有天書式的精讀書的,不過已經沒有會考了。而高考也將在今年消失。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懂得自己做學問,單是藉讀天書考到成績,入了大學要做論文時就知味道。

      刪除
  10. Raymond上午9:49

    中學會考時,小弟沒有讀天書。西史科中國近代史部份,老師的筆記譯自李定一的中國近代史、李劍農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等。可說是中學招牌,大學程度!中文科,也只是背熟每一課就去考試,老師全無操練,也不教你怎樣去考試!

    回覆刪除
    回覆
    1. 李劍農那本其實都頗深下。
      預科西史還有費正清有份寫的 East Asia: Modern Transformation,許倬雲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不過我選了英國文學,無讀西史。

      刪除
    2. Raymond下午3:25

      今時今日,讀歷史的香港學生不多了!

      喜歡歷史的,都上了年紀了!

      刪除
    3. Raymond下午3:38

      當年中五教西史的邱修士,一半的上課時間用來討論時事,研究聯合國中國席位問題,叫我們看萬人雜誌的社論,叫我們勤讀英文報章學英文......要教的都變成筆記派給學生自己讀。一己的藏書歡迎學生借讀。[倘今時今日這樣教書,恐怕早給家長投訴到ED去了。]讀中大預科那年,西史老師黃師奶只教英國史及歐洲史,中國近使史部份沒有時間教,小弟讀中五時的舊筆記應付。
      第二年,邱修士調了去慈幼小學當校長。

      刪除
    4. 天主教給人的一般印象是保守,個別教士卻是令人想不到的開放,我的母校「九華」也是。

      刪除
  11. 星宿老怪上午10:28

    嘩!幾十年的書,尚可以保存得如此齊整;况且中间尚經過移民、搬遷等,真佩服你。羨慕羨慕。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搬了五次,澳洲兩次,真的很難為。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