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女星Sharon Stone一段有關四川地震的受訪談話,被香港的傳媒誤譯和渲染成Sharon Stone 說「四川地震是中國不許西藏獨立的報應」和「四川地震很有趣」,使很多不明白英文原文的人怒吼聲討。
本文只談英文用法,不涉她的政治觀點。
Sharon Stone說:
"Is that Karma ?"是疑問句,譯成「那是報應吧」,是不對的。
Karma是佛教名詞「業」的梵文,如果傳媒把她說的「業」,根據她的上文下理譯為「業報」,以至引申為一般人口頭說的「報應」,不是本文評論的範圍 。
我想講一下英語中的疑問句的方式:
1. Is that karma?(那是業嗎?)
2. That's karma, isn't it?(那是業,是嗎?)
3. Isn't that karma?(那豈不是業嗎?)
大家看得出三句的語意,是有分別的。
1. 的「那是業嗎?」是純發問句子,並不帶有肯定意見的,而 2. 和 3. 就是發問者先有自己的意見,然後向對方徵求同意或搭嘴的。
第 一句的簡單問法,是我們學英語的第一步。在日常英語中,2. 的「明知故問」、「因話提話」的問法, 也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一日之內用上幾十次的。我們在讀書時肯定學過 "That's XXX, isn't it? "的句法, 但在講英文時能夠運用純熟的,我就比較上少見了。
英國人常以天氣打開話匣子,例如接連下了幾天雨,很討厭,就說:
"It's dreadful weather, isn't it?"
(可以答:"Yes, it is.")
還有就是「反問句」,如搭腔者說:
" Yeah. The rain isn't going to stop today, is it?"
如果對方同意今天「不會停雨」,要答:
"No." 或" No, it isn't ." 而不是 "Yes" 的。
..........................................................................
最後簡單提一下interesting這個字。
有人指出,傳媒把Sharon Stone 把自己對地震改變看法的過程形容為 interesting 解讀為她說「那場地震很interesting」。
說某件事物 interesting ,不一定是事件本身「有趣」。查一下大一點的英漢字典就知道,interesting 也可以是「引起興趣」、「耐人尋味」、「令人關注」,還有是「懷了孕」!譯者一見到interesting就譯「很有趣」,好像一見到proud就譯「驕傲」一樣,是懶人之所為。
還 有,用英文答對方的問題,用上That's interesting、That's a good question,又或者 I'm glad you asked me this question,很多時都是一句應酬的開場白,並非是真有此意,只是爭取多幾秒鐘的思考時間吧了。
我認為在Sharon Stone 的講話中一開頭說的You know It was very interesting,譯作中文的「這個嘛,你問得有意思」,比較貼切她原來的語意。
香港有線電視的片段附中文字幕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